杜鵑詩話(图)

 

杜鹃是花,也是鸟(又名子规)。花,开在春天,阳明山花季中,杜鹃艳极;鸟,则悲啼,多是感伤。所以,杜鹃常被入诗,借喻悲思之情。

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日忆三巴"的绝句;文天祥在北去途中吟诵:"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唐代隐士方干,〈唐才子传〉称其"不识朝,不识市,旷逍遥,闲徙倚;一杯酒,无万事,一叶舟,无千里;衣裳白云,坐卧流水",算得上潇洒了;可写杜鹃花却是 "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花未种时先忧其落,"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疏任其疏,密让其密,不加修剪,听凭自然。隐逸雅士对杜鹃花如此怜爱,只因它是杜鹃滴血之花。

咏杜鹃的诗人中,白居易作品最多:"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蔷薇的不许随意采摘,荷花的只容远观不能亵玩,与平易近人的杜鹃相比,居然成了缺点,可见这位"座中泣下谁最多"的江州司马,此时心情何等伤感、委屈,又只能自我慰藉。

与白居易差不多同时代的进士施肩吾,也将杜鹃花的生物属性引进社会领域,并打上了个性特征:"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叮咛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杜鹃虽美,开得又茂盛,可恨京城的达官贵人不识认,不赏识,所以,只有自我护惜,自我赏识了。

晚唐诗人曹松有首〈寒食日题杜鹃花〉很具特色,"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清明前两天的寒食,因纪念介子推而禁烟,诗人借此以火喻花,写得生机盎然,又不入幽怨悲苦的窠臼,显得新颖别致。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