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及韵
小时候很少看得到茶。只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母亲会在玻璃杯里放一小撮儿茶叶末,味道是淡淡的茉莉花味儿。那个时候,觉得茶是越香越好。高中最后一年,寒假,随母亲去南京姨姨家玩儿。一天,母亲和姨姨照例去逛街了,姨父茶罄,团团的转了几圈儿以后,将了我直奔茶铺。茶铺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也是公营的,与家乡的茶叶只在百货店中寄居一角大不相同之处,是整个店是专卖茶叶的。长七短八的茶叶目不暇给,姨父买的是"特级乌龙茶"。回家后姨父请我品尝,很苦很涩。那个时候,觉得还是茉莉花味儿的茶叶末儿,好喝些。
只是从此,知道了还有各色名目的茶叶,味儿也大不相同。工作以后,得闲,从花茶开始,换绿茶,换普饵茶,直换到现今喝的铁观音。茶叶的香味是从花香,到清香,到异香,再到——观音韵!
昔神农氏得茶而解百毒,可见茶最初是被当作解毒的草药而认知的,谈不到"香"。最早"一日不可无茶"的是羌人和西北的游牧部落,他们喝茶的方法是,煮!至今藏区还在延用这种古老的喝茶方式,将砖茶砸碎了用大铝壶在火炉上煮,牧人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同时,还大口的喝"复茶"。据一些学者分析,茶叶对缺乏蔬菜的游牧民族来说,有一种微妙的补给关系。这也可能是他们衷情于茶的主要原因。要指出的是,这种茶不能说"香",但风味独到。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后,定居在长安的胡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但给大唐带来了《霓裳羽衣曲》,也带来了煮茶的生活习惯。京都一时茶贵,云贵四川的茶叶种植也迅速向东蔓延。到明清,茶叶已覆盖中华半壁山河了。
陆羽写了一篇《茶经》以后,闲的无聊的士大夫们便把喝茶推到了越来越高的位置。喝茶的名目更加繁复,花样不断翻新,器具日趋考究,甚至于煮茶的水要泉水,煮茶的人要佳人!
宋徽宗不但好字画,还兴致盎然的和群臣大斗其茶,可见茶在宋时风靡一时!天子要喝茶!当然对茶叶的采、制、型、色、香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喝茶已不但要香,更要雅!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无疑也是爱喝茶的,他一纸诏书把茶农从繁复的制茶工艺中解脱了出来,使叶茶成为茶的主流。可这并没有阻滞君子们对于茶的热情,明清两代,喝茶已经衍生成为"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了。
眼下,茶叶已经不是在茶铺中卖了,而是"茶城"!不爱逛,眼晕!
茶,浅尝者欲其香,深谙者爱其韵。于韵,独爱"观音韵"。几年前,与朋友口沫四溅的侃茶,友兴致勃发,于茶柜深处求出一小包茶叶,捧在手中曰:"特级铁观音,我自己都不舍得喝的,----"煮水,砂壶,冲出,一室清香!入口,独霸乾坤!从此,爱喝铁观音!
茶韵贵天成,品,香入于口鼻,韵透彻肌骨,凡念不生,百毒莫侵。难怪有人说:近乎道!
2008.3
- 关键字搜索:
-
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