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制度”是个替死鬼?

作者:陈赐贵  2008-02-14 06:1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开始流行这么一句话: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两天朋友来访,也或多或少地谈到这种感觉。对此,我总是表现得有些不以为然。比如说昨晚一老同学来访时说到现在过年愈来愈没有气氛,我便驳道:你天天窝在家里看电视,你不来他不往的,当然没有气氛啦。"生命在于运动,关系在于走动",没事多走走,人一多,气氛不就来了嘛!

年味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年味变淡了,听上去像是在抱怨,可这又该怨谁呢?它既非自然灾害,也非意外事故,充其量只算是个小型"人祸"。这 "人祸"又跟其他人祸不一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说到底,年味之所以变淡,还是离不开你我的"努力"。就拿节日短信来说吧,很多人觉得它们很幽默、很精彩,但大多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为何?因为它们是转发,甚至是"转发+群发"的。饶是如此,不少人还是习惯找到一两条可乐的短信,然后群发给亲朋好友们。你说,这些人有没有资格抱怨现在的短信越来越没有人情味了?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度。许多人出事之后就痛陈是制度的缺失所致,评论员也多从制度的层面去"反思",好像这样才显得有高度、够水平。久而久之,这似乎成了惯例:一有事就怪到"制度"头上,出事的人俨然成了制度的"受害者",被从轻发落。至于这"制度"要什么时候改、怎么改,则永远没有答案。

这类事件见得多了,我便不免生出疑惑来:这"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怪物或顽疾,这么喜欢跟人类作对?它难道是一个幽灵?它就那么神秘地飘荡在我们身边,不时地咬人类一口,让人既愤怒又无奈?对于这样的设想或解释,我又总觉得不大满意。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也会不时地被"制度"撞一下腰,感受到它的存在与强大。

残酷的生活告诉我:"制度"真是个好东西,可以拿来压人,可以拿来整人,还可以拿来抵罪。当"制度"有利于一些人时,他们便成了"制度"最有力的贯彻实施者;当你对一些言行感到不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时,他们便会拿"制度"来压你、逼你,让你就范,一起落水;当代表大会召开时,他们又竭力打击那些提议修改 "制度"的人,拼了老命保护"制度"。就这样,"制度"成了他们的尚方宝剑,遇人杀人,遇佛杀佛,出了事则又把"制度"当成护身铠甲,说是"制度"拖累了他。"制度"好用至斯,又叫哪个不喜爱?

或许你会问:这些利用"制度"法宝的人是谁?他可能叫张三,也可能叫李四,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不过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拥有权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拥有权力时,他们就是"制度":快要丧失权力时,他们又成了"制度"的受害者。总之,有权之人总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时,"制度"不叫"制度",也会叫"环境"、"社会"或"体制"之类的名字。不过它们在权力的压迫之下,也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不过是些工具,甚或替罪羊。最后我想改副对联送与这些可怜的名词,愿它们在新的一年里少受些利用与侮辱:权力有幸谋私利,制度无辜成公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