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崎岖的「大部门体制」改革

「政出多门」向来是官僚部门的一大问题,但此问题在中国特别严重,近来中共试图推出所谓的「大部门体制」予以解决,我们认为这条改革道路仍是曲折难行。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不论是「条条」或「块块」的政府部门都能轻而易举地透过权力将自己的利益投射进入市场,争夺审批权与收费权。官僚部门可说是目前最大的利益团体,相关部门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往往会将势力延伸,进而产生「部门打架」的利益冲突。以医疗卫生改革为例,按现行中国行政机构体系,与卫生相关的有十几个部委,其中,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在「医改」政策中相持不下,也使得民众「看病难」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而在房地产问题亦然,人民银行、国土部、建设部与地方政府也形成不少利益冲突。此外,部门主义的遗续还包括「行业垄断」,主要包括金融、能源、邮电、运输、基础建设等国有垄断企业,长期依恃着行政垄断,拥有极为强大的议价能力。

针对此,胡锦涛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度提出「大部门体制」的观点,强调「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进而成立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大环保等「大部委」。据此,我们的分析如下:

首先,新的「大部委」是否意味着权力更大?之前中国地方政府往往被称为不听命于中央的「诸侯」,现在若将分散在不同官僚部门的利益聚集在一起,将成为一个超级「大衙门」,要对其进行掌控与监督恐怕更为困难。

其次,中国的任何改革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质,大部制改革所牵动的必然是「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而言,其将会涉及到党政、人大等系统,甚至要考虑党与政府权力对接的问题,换言之,这是个复杂的「政治议题」。此外,从目前中共各「工作领导小组」看来,其皆无法解决此问题,我们也不应对「大部制」有太多期望。

再者,对公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尤其是公众与媒体,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民众与媒体似乎都无法发挥此种监督力量。

最后,对日前已担任中国国务院党组副书记,明年三月将正式接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李克强而言,整合部委的「重担」必将落在他身上,这是机会,更是严酷的挑战,目前各官僚部门已成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若改革成功,虽有政绩但势必得罪一缸子人,若改革未成,则未来总理之路将会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这次将不下于1998年朱ड基的「大改革」,其成效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能否更上一台阶,值得大家高度关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台湾观点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