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胜战法(十三)

第五章 用"自组织"哲学思想整合医疗

[ 导读 ] 本章第一节阐述医生和药物不能"治"好病,只起到调理和辅助作用,战胜疾病的主力军是你身体里的免疫机制;第二节简述西方医学发展、进步和"权威医疗制度 "形成的过程;第三节指出"体内自血温热疗法"自疗癌症,最重要的特征是"患者用经过强化的自主意识主导治疗全程",彻底否定了现代医学"对抗性"的医疗 方法,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权威医疗制度"应该扬弃。由于不吃药、不打针,不动刀子、不花钱即可治愈癌症,符合"自组织"哲学思想的"体内自血温热疗法" 将震惊医学界,以不可遏阻之势风靡全球。

第一节 医生和药物不能"治"好病

人们生病了,脑子里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应该尽快去医院看病",而且"应该找好一点的医生,最好是‘教授级',起码得‘主治医'";第二念头是 "让好一点的医生给我开一些好一点的特效药",便会"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这是自古以来直到今天,"医疗事业"给人类圈定的固有观念--"病"是医生和药物"治"好的,所以生病后要去看医生,要吃药。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生了病不去看医生,不吃药,人们便认为这人"有精神病",纷纷骂他"找死!"

人们生病后脑子里立即闪出"要去看医生"、"要吃药"这两个念头,盼望早日驱除病魔,恢复健康,无可厚非。但是,本书前面几章叙述"体内自血温热疗法"的操作方法及其原理,介绍现代医学、生理学的基本常识时,阐述了一个道理:

--任何医生,无论是专科医师,还是医学院的教授,甚至世界级顶尖医学权威,都不能"治"好你的病;世界上任何药物,包括祖传秘方、仙草灵丹、特效新药......都不能"治"好你的病。

你摇头,表示不相信,不可思议。

请注意,上面的话语中,连续几个"治"字都加上了双引号,是强调"医治"与"疾病"的直接因果关系。也就是说:

--世界上所有的病,任何医生,任何药物,都"治"不好;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病痊愈了,不是医生和药物"治"好的。

你争辩说:

--这就奇了!我生病后去看了医生,吃了他给我开的药,病好了,不是医生和药物的功劳,又是谁的功劳呢?照您这么说,医生"治"不好病,药物也"治"不好病,世界上办那么多医学院,开那么多药厂,做什么呢?

--请你听清楚,笔者只是说,你的病不是他们"治"好的,但没有说"不要医生","不要药物"。

--如此说来,更加离谱了。"医生"和"药物""治"不好病,又需要"医生"和"药物",且不是自相矛盾吗?请问:"医生"和"药物"在"医治"与"疾病痊愈"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回答是:

--医生具有丰富的生理、病理、医理和药理知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各种机器、仪器的检测、化验结果,基本能够判断你生的是什么病及其严重程度,他 给你开的处方(包括针剂、水剂、药丸、理疗、化疗等),能够杀灭细菌,消炎镇痛,缓解症状,能够调节体内失衡的生化机制,补充生命活动中缺失的物 质......当你接受这些医治和药物后,恢复或调动了体内各种健康机制的积极性,增强了免疫力,疾病就被征服了。换句话说,通过医治和药物的调理,你的 身体强壮了,病魔就投降了。

--在这个"医治"和"服药"的过程中,战胜疾病的主力军是你身体内部的抵抗力:免疫机制,医生和药物只起到帮助和辅助的作用。再罗嗦一句,通过医治和药物的调理,启动了你体内与生俱来的"自组织能力",疾病就痊愈了。

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毒素和环境污染的侵害,一个人如果丧失抵抗力(免疫力),一时三刻都活不了,很快就会死亡。

除开抢救不及时等原因,如果医生和药物不能唤醒或加强病人体内固有的战胜疾病的力量,那么,即使是国王一类的重要人物,即使是金、银堆积如山的大富翁,病 榻旁围着一大群世界医学权威和顶尖医疗高手,也回天乏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撒手人寰。耗资台币14亿元(约合人民币3亿多元、美圆约4000多万),经 过一年多请海峡两岸一流医学院和名医诊治,台湾首富郭台铭之弟郭台成患血癌于2007年7月5日逝世,伤恸欲绝的郭台铭最终发出"财富买不回健康!"的哀 叹,便是明证。

医"生"不医"死"--医生只能"治""有生命力的人",只能"治""活生生的人",无法"治""濒临死亡的人"。

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不幸逝世后,常常听到医生无可奈何地哀叹:"我只能医治你的病,没法医治你的命!"--"命中注定"要死亡(其实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的病人,医生是挽救不了的。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医生和药物能够"治"好病,那么,医院就不需要设置太平间了。可无情的现实是,只要医院稍具规模,太平 间里每天都抬进病死的人,时不时还尸满为患。

以上就是医生和药物,不能"治"好病的道理。--当然,在疾病痊愈过程中,医生和药物对你的身体进行了调理和帮助,还是应该真心实意感谢他们。

早在2000多年前,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已指出:"最好的医生就是你自己。"本书第一章通过各种符合"自组织" 哲学思想的成功治疗和自疗案例说明,体内的血液是最好的医师、最有效的药物!--最好的医生就在你的体内,也就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健康的免疫系统"。

所以,人们生病之后的第一念头应该是:"我的免疫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种病会光顾我?"......如果能找出生病的原因,就可找普通医生医治 (他们都懂得如何治疗这类常见疾病),接受对症的常规药物(常规药物经多年使用证明确实有效且毒副作用小),不但少花钱,病好得快,而且可以吸取经验教 训,今后加强身体的锻炼和保健,争取不患换少患这类疾病。因此,结论是:每一个人生病后,应该向内寻找生病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向外寻求"高级医生"和选择 "贵重特效药品"。

第二节 西医"权威医疗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现代医学有一个弊端,就是实施"权威医疗制度"。在医院里人的权利不平等,医生的权力至高无上;在诊室里,病人被当成"物";医生独断专行开处方,将病人"打发走"了事......

很 久以前,笔者在青年时代,就曾经怀疑过这种医疗制度是否合理:为什么不耐心倾听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为什么不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参与治疗?为什么不让病人知 情?为什么不与病人讨论、商量如何医治这种病?......后来学习现代医疗制度形成的过程,才知道这是西方医学迈上科学化、现代化台阶时的一种"进步 "!

19世纪以前,西方医学还是很落后的。那时候的医生,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是体内"流体和体液不平衡",是秽物、污水、毒气所 致,所以无论生的是什么病,千篇一律的"处方"是:止痛、发汗、催吐、泻肚、放血......其目的是"清除体内有毒液体"。笔者年轻时读俄罗斯著名作家 契柯夫(1860-1904)的小说,看到医生为病人"放血"治疗,好生奇怪,后来才知道,那是当年医生通用的"拿手好戏"。1900年前后,美国的老式 医生出诊时,"他们随身携带的诊疗箱里几乎没有药物",这些顽固不化的老医生不但没有听说过年轻医生所用的"新型治疗方法",而且深信"年轻医生最终会发 现他们包里真正需要的是让病人呕吐和泻肚的药物。"(据《剑桥医学史》)可以说,19世纪之前的西医,对比中医,是大大落后和不科学的。

那 时候,无论东方、西方,医生都是个体执业者。中国古代,医生的门前挂着一个药葫芦做招牌,美名"悬壶济世"。医生或在药店坐堂,或在家等待病人呼唤上门施 诊。医生基本上是科举屡考不第的儒生,没有师徒承传、自学成才的医生俗称"看书郎中",他们的一句口头禅是"不为良(宰)相,便为良医"。那时侯,医疗过 程是开放的,病人及其家属可以参与治疗,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医生给病人把脉、诊治、处方,皆在病人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病人是 主体,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医生的待遇由"医术"和"名气"决定。有名望、医术高明的医师倍受尊敬,轿子抬进送出,敬茶留饭,脉金(红包)丰厚。 医术平常、名气不足者常常受到冷遇,地位低下。古时侯,除了京城皇宫的太医院,民间是没有医院的。西方的情况大致差不多,医生都是上门应诊。

病 人住在家里,由家人护理。医生上门应诊时,家属在一旁监视,稍懂一点医药知识的,还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诘难。如果医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令主家不满意,往 往要承受不悦的脸色,甚至被驱赶出来。主家对医生的药方进行审核,可以随心所欲、想当然地进行增减;去不去抓药?按不按处方的剂量服药?主家握有决定权。 有时候,医生走了,主家决定不吃这个医生开的药,再请另一位医生来诊治。

西方医学大约从1850年(历史背景参照年份: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随着显微镜下细菌原形毕露,发展了病因学;随着消毒学、麻醉学的发展,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随着抗生素、磺胺 等药物的发明,使许多不治之症一一俯首就擒;随着听诊器、X光透视机、心电仪等医疗器械的出现,查验病因更加准确......西方医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医被甩在后面,差距越来越远。

西方医学的进步,导致具有近代意义的医院出现。这是一个完备的专门负责各种疾病医疗的场所,包括候诊室、门 诊部、住院部、手术室、化验室、隔离病房和药房等。除了医师,还配备了专职护理人员(护士),负责照看病人;医疗仪器成为定义疾病的权威,疾病的分类和严 重程度由检测的数据说了算;病历和处方笺上,写满了专门化的医学名词和术语......

随着医学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医疗效率不断提高,医 院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完成治疗的全过程......医学、医院和医生的权威地位日渐形成;随着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知识越来越丰富、复杂、高级,治疗 方法越来越多种多样,医学院的门槛越来越高,也使人们对医生敬畏有加。为彻底推翻原来病人对自身疾病一知半解的想象和对治疗过程的干预,必须确立医院和医 生的权威地位。绝大多数病人由于缺乏现代医学知识,也确实无能、无力干预医生的治疗过程。在医院里,医生用拉丁文开出的处方笺,病人是没有办法直接参与进 去的。为了防止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干扰,降低医疗成本,在西方医学的发展初期,确实有必要树立其绝对权威地位。 --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

事 物的另一个方面是,天主教、基督教在西方国家的全面覆盖和西方医疗事业与教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一开始就是教会的慈善机构施医施药救助穷 人。随着医学的进步,教会开始兴办具有现代意义的医院,而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上帝的信奉和忠诚,使他们具有超越世俗的爱心和献身精 神。医生们小心翼翼、极其认真负责地行医,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崇高、神圣,用尽心尽力地医疗作为对上帝及其追随者(病人)的报答。

在上述两个条件下,传统的医患关系被打破,"把病人的身体、生命,非常信任地交给医生、护士和医院进行专门化管理"的"托管制"便应运而生了。

"托管"的理念起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亦即医生和护士执业的基本原则。"托管制"一个最重要的进步是,把病人的身体转为医学科学的客观对象,而不再是以病人为中心,尤其不再以病人对自己病情的想象为中心。

什 么叫"身体"?基督宗教认为,身体是灵魂的依附,是暂时的,只有天国才永恒,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追求永恒。一些基督徒医生,在医治病人"身体"疾病的同 时,更希望病人(如果病人不是基督徒的话)信仰上帝,以便拯救他的灵魂。在强大的宗教精神感召下,医护人员手按圣经宣誓,尽最大的努力恢复病人的健康,保 护病人的生命!他们还要进行职业宣誓,忠实地执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誓言"。这种宗教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忠诚度与纯洁性,没有任何虚 伪,掺不得半粒沙子,根本不是今天"无神论"医护人员和病人想象得到的。

"托管制"在西方国家实施非常成功。当近代医院出现时,基于对宗教的敬仰和信赖,人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新生事物。他们把生病的亲人抬进医院住院,放心地交给"白衣天使",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去,耐心等候好消息,等待亲人康复归来。

在 西方国家实施得非常成功的"托管制",推广到中华大地一开始却行不通,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思想保守、宗族观念浓厚的中国人,实在难以想象"把遇到困难(生 病)的亲人托付给陌生人照管这种‘绝情'的方式"。但是,西方医学的强大优势,世界新思想、新潮流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托管制"终于冲决了保守思想 的堤防,在中华大地推广开来。--这一漫长、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此就不赘述了。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是对"东亚病夫" 的自卑感。西方医学的传入导致中国人"去掉东亚病夫自卑感"的民族觉醒,改变了原来许多不卫生习惯,使中国人的体质明显增强,终于摘掉了"东亚病夫"这顶 帽子。有学者认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改变中国人的身体状况,影响之大难以想象,甚至超越"坚船利炮"等科学技术的影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身体素质改 变了,整个民族、国家当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面貌一新。

巴慕德[ 注19 ]说,现代医学有两项革命性突破,其一是"准确真实性的寻求",其二是"托管制度"。这两项突破,使现代西方医学的科学水准大大提高。

西方医学的进步,改变了"病人在医疗空间的位置安排",在现代化医院,病人把自己的身体托付给一个陌生的医疗空间之后,"以病人为主"的传统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病人成为纯粹的医疗科技施行治疗手段的对象。

追求"准确的真实性",使医疗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且不断进步。于是,博大恢弘的西方医学殿堂傲然耸立,为全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医学、医院、医生的绝对权威地位也无庸置疑地树立起来。

[ 注19 ] 巴慕德(Harold Balme,1878-1953),英国浸礼会传教医师,1906年来华,在山东传教施医,1922年任齐鲁大学校长,1926年辞职返美。著有《中国与现代医学:关于医务传教发展的研究》。

本文留言

作者陈沅森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