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师长仵德厚
一九七三年六月六日早晨八点多,我在伦敦海德堡公园散步,当时因业务到英国出差,英国公园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任何一个大公园都有参天巨木,都有人工湖,或静坐在湖旁看野鸟;或漫步在林间踏过一层层厚厚的落叶,感觉到脚底的松软跟沙沙声,似乎透露着光阴的故事,那感觉真好!
突然我听到一阵军乐声由远而近,回头一看发觉有一组服装整齐的青年军乐队引领着一队老人前进,老人平均年龄应该在七十岁以上,高矮胖瘦不一,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穿西装者丶有穿猎装者丶有戴帽者丶有不戴帽者,步伐也很零乱,但是每个人神情都很亢奋,多数人胸前都戴着勋章,在军乐声中昂首阔步。
我立刻判定他们是二战退伍老兵,军乐声中队伍走到一个广场,几声号令很快的集结成一个大方阵,方阵面对着一个临时搭建的司令台。未久一个口令全体立正,军乐奏起英国国歌,全体老兵立正敬礼,歌声中我清楚地看到许多老兵边唱国歌边流泪,我想在歌声中有人回忆他们壮怀激烈的青年岁月,有人在吊念他们在战场上牺牲的弟兄。奏完国歌,有几位「人物」上台演讲,因为讲的是英国英文,对我们习惯美国英文的台湾人来说,听起来很吃力,演讲内容虽不能完全听得懂,但是知道那是一场纪念二战的活动,那天正是盟军登陆诺曼第的日子。
那一年是冷战高峰的年代,人类处在战争边缘的恐惧之中,尤其大国的战斗意志还不敢松懈。
我永远忘不了英国老兵的那场聚会,在每一张老兵的脸上,再多的皱纹,也掩不住他们骄傲的神情,那一场纪念活动也让人感觉到英国政府对退伍老兵的关怀跟尊敬。
当队伍解散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二零零七年六月九日在联合报看到了一则报导:「抗日英雄仵德厚,走完传奇的一生」,文中有一段「………为救援台儿庄的守军,他身背大刀,步枪上刺刀,肩挂八枚手榴弹,率四十名敢死队员冲进城内与日军厮杀,双方共激战五昼夜,日军全面溃败………他身边六名连长丶排长全数阵亡,四十人进去,只有三人出来……」,看到这段[文字我非常惊讶,战斗如此激烈,仵营长作战如此勇猛,我怎麽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我看过太多抗战的史料,也写过一些有关抗战的文章,「抗战」也是我研究的课题之一,我怎麽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名字?由是我展开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搜寻工作,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国史馆丶中央图书馆,我手边抗战研究的书籍,除了国史馆寥寥数行的档案人事资料以外,什麽都找不到,後来我在大陆的网站上找到了不少相关资料,从零散的资料里我大致拼凑出仵德厚老将军的一生,简叙述如下:
1910年,仵德厚出生在陜西三原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在一个名为『怡丰汇』的商号里做徒工,供一家六口人艰难度日。因军阀混战,刚刚考入三原师范学校的仵德厚被迫休学。1926年,冯玉祥部队在陕招募学生兵,为减轻家庭负担,仵德厚投笔从戎。
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当时训练别具一格:把中国自「尼布楚条约」以来,历年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都出来,要求士兵一一背诵,牢记国耻。
年仅20岁的仵德厚任连长,随部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刺刀见红,拚死血战;中原大战後,所在部队并入国军第三十军,期间仵德厚又参加对江西共产党苏区的围剿作战。
服从命令,上司命令打谁就打谁。「我这一生糊里糊涂,不知咋的就升了官。连长,我不知道咋当的,当营长的时候,糊里糊涂就得了全军第一。我只知道一条,不管在哪儿,上级给你的任务必须完成。」仵德厚反覆强调了两次。
与日军血战数十次,历经台儿庄战役丶武汉保卫战等。因功勋卓越,先後被绶了甲种一等『嘉禾奖章』丶『华胄荣誉勋章』和『宝鼎二等勋章』,并擢升为少将副师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仵德厚率部守卫某高地,激战十馀日,全营600馀官兵,仅剩100馀人,他左手被子弹击穿,险些截掉,但誓死坚守阵地;1938年3月28日台儿庄战役,敌人占领了西城区,时任国军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奉命增援,亲任敢死队长,带领40名战士冲入城内,与日寇逐屋争夺,取得关键胜利,出城时「敢死队」仅剩三人……。
「……自己觉得和自己在一块的弟兄,多年的弟兄,最後……那都是为国家,他们死得有价值,我没有死……几千人跟着我干,跟着我送了命,我自己怎能不难过……吃饭就想起来了,都是同一块儿的弟兄,受伤三四次,回来仍然战斗……我说中国人民有这样的好儿女,中国亡不了。」
24岁那年,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仵德厚和家乡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成亲,前後不到10天,部队便开往江西。夫妻再次相见已是6年之後的1940年,地点在河南。不幸的是,妻子腿上长了骨瘤,当时医疗条件差,不治身亡。仵德厚只好将妻子掩埋在当地。
历经数次大战,战功赫赫的仵德厚被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相中」。孙连仲竟给仵德厚当起了「红娘」,将自己的同乡好友丶河北省名门望族苏伯言之女苏志敬介绍给他。苏志敬的爷爷是前清翰林院学士,曾任清朝皇帝的老师。
婚礼次日,仵德厚便去黄埔受训,直到1949年战事平息,两人只有在打仗间隙,部队整休时才能小聚,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孙连仲做主给仵德厚和大家闺秀苏志敬安排了这场婚姻,可是他肯定想不到命运会怎样地捉弄他这个忠勇的部下和好友的女儿。
1949年4月,39岁的仵德厚时任国军二十七师师长,他被俘并被判10年徒刑。接下来的17年,仵德厚又在太原一家砖厂接受「监督改造」,每年虽可以回家一次,但那时经常闹运动,戴着「帽子」的仵德厚轻易不敢回家,3个孩子均由妻子苏志敬在娘家河北雄县抚养长大。後因生活艰难,苏志敬被迫回到丈夫的祖籍地—泾阳县龙泉公社(今龙泉镇)雒仵村,这里有仵德厚的一个弟弟可以投靠。
1975年,苏志敬死於子宫癌,就埋在这个距离自己家乡千里之外的小山村。而此时,仵德厚还在「改造」。
从1947年两人结婚到1975年苏志敬去世,整整35年间,这对可怜的夫妻聚少离多,在一起总共不超过700天;尤其是後27年,坐牢改造加上「文革」,夫妻见面「最多不超过5回」。
1959年,10年刑满。仵德厚第一次去河北雄县探亲。那时,他才见到两个已十几岁的儿子。年仅12岁的仵秀第一次见到父亲。「当时,母亲还在生产队干活。父亲进屋见到外公後,两人抱在一起哭了,外公边哭边说:『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仵秀回忆说,自己那时还不懂事,只是觉得别人都有爸爸,这回自己也有爸爸了。
了解仵德厚的一生经历,使我无法不联想到一九七三年伦敦海德堡公园的那一幕,又无法不联想到许多台湾将领的晚年生活以及葬礼的哀荣,甚至联想到在纽约看到一位被枪杀刑警的葬礼,军乐队开道,服装亮丽的军人抬着覆盖国旗的灵柩缓步游街,路人多立正致哀。
任何正常国家都会给战争期间的将士,尤其是英雄,最高的荣崇,当英雄老去,任何正常的国家都会照顾英雄的生活,英雄的行为是超乎一般人的肉体丶精神意志所能承受的极限,而英雄的勇往直前至死不悔,往往会改变历史丶影响历史,英雄的牺牲会让许多凡夫俗子受惠。
抗战时代的张自忠,为维持华北大局而做了短期的「伪北平市长」,为除汉奸污名,为雪军人之耻,张自忠重回战场奋勇杀敌,最後一次出击前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信中说自己要向『最後的目标──死前进』。张自忠的死洗刷了汉奸的污名,激励了士气,委员长亲自迎灵,毛泽东丶周恩来丶朱德也都公开致电为文追悼张的忠勇殉国。
此外抗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为国捐躯,中统局特务郑苹如谋刺丁默邨不成,被捕後拒绝劝降,受尽苦刑而不招供,最後不屈成仁。迭经强敌欺凌,中国没有亡,中国再度强大。
英雄不求名不求利,英雄视死如归,英雄为国家付出了青春甚至性命,英雄什麽都不要,什麽都不在乎,但是国家社会起码要给英雄应有的尊敬。英雄老去,国家应该给英雄起码的生活照顾。仵德厚的勇猛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跟任何名将媲美,而仵德厚所受的屈辱时间之长却在历史上至为罕见,仵德厚因参加内战而变成战犯,仵忠於国民党拒绝三十军军长黄樵松策动的叛变,黄因而被国民党枪毙,仵德厚因而罪加一等,解放後被判十年徒刑。
仵德厚是国民党的将领,又破坏过黄樵松的叛变,变成反动派的样板,只要一有运动就把仵德厚揪出来修理一翻,一直到文革结束仵没躲过任何一场运动。十年刑满,仵被分发到太原砖场当工人,其实就是劳动改造。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宣布国民党团级以上军警特一律释放,仵拿到一份「转业证明书」,上书「仵德厚六十五岁批准转业享有公民权」,仵回陜西老家做农夫。抗战胜利以後,英雄被折磨了四十多年後才拿到公民权,这是文明国家吗?
仵回老家看到儿子鞋上的白布,才知道妻子三个月前死了,十二岁的儿子第一次见到父亲。
仵感慨的作了一首诗:「十五离家六五还,在外流落五十年,儿女养育全未管,父逝妻亡未得见,抗日战争整八年,每战都在第一线,以死卫国意志坚,收复台庄保武汉,半生戎马半生监,两袖清风遣农田,感谢党的政策好,我得温饱度晚年」。
「感谢党的政策好」,让我想起海德堡公园的二次大战盟军登陆纪念活动;使我想到纽约殉职警员灵柩游街的队伍;使我想到在台湾许多对国家有功将领的身後哀荣,这是什麽样的政策?在仵老英雄受尽磨难之後还要「感谢」政府?
仵德厚有大功於国家,仵德厚是职业军人,是国民党党员,仵德厚不是政客,不是学者,更不是思想家,他不该负任何主义之争的责任,他忠於他的党,忠於他的国───中华民国,何罪之有?抗日是民族圣战,国共内战是没有必要的骨肉相残,仵参加内战是各为其主,是奉命行事,何罪之有?即使有罪,也不该被关被斗数十年之久,也不该否定他抗日的贡献。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不该如此羞辱折磨他的民族英雄。本质上仵德厚是憨厚的乡下人,仵德厚不计较加诸於他身上的不公不义,但是历史要计较,仵德厚会感谢加害他的政府,但是学者要帮仵德厚讨回他的公道。
受不公道待遇的何只仵德厚?多少抗日将士被污蔑丶被残害,被关到意志崩溃,被关到自杀为止。
张自忠殉国後蒋委员长亲书「英烈千秋」并亲自到江边迎灵,看到张自忠的灵柩,蒋抚棺恸哭,延安也举行盛大追悼会,周恩来誉为「抗战军人之魂」,一九七二年武汉「历代中原战记」,居然写道:「蒋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被日军击毙」,「击毙」二字何等的冷酷无情,何等的无知。
一九四三年国府主席林森积劳成疾,死後国葬,并在重庆歌乐山立铜像。一九五八年大炼钢运动,林森铜像被融化,一九六六年林森墓园被炸毁,逝者遗骸以及陪葬的佛经丶手仗和纪念亡妻的绣花鞋一起被焚毁。他们不知道林死後,中共领导也致电追怀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共产党如此,国民党也犯类似的错误,国民党因匪谍嫌疑杀台湾抗日将领李友邦丶杀李玉堂丶杀陈仪都不曾考虑过他们对抗日的贡献。台湾人有多少人知道杨靖宇将军这个名字?杨在东北打游击抗日迭建奇功,日本人追剿多年而不可得,最後日本人设计围困,杨抵死不降,力战被杀,死後日本人剖开杨的腹部,发觉腹部全都是稻草。杨是共产党,但也是民族英雄。
仵将军变成了农夫,在老家泾阳县卑微贫困的活着,後来当了县级的政协委员,开始每月贴三百块,後来贴八百块,生活略有改善。
二零零三年大陆民间学者,抗日战争口述历史工作者方军先生,在文献堆里发现了仵德厚的事迹,後来又发现仵德厚还活着,方军到泾阳跟仵老将军住了两个礼拜,老将军完整的说出了他一生的故事,方军把仵老将军的故事登在报纸上,贴在网站上,引起了全世界华人的注意。
2005年凤凰卫视也到泾阳替老先生做专辑。
2007年6月6日仵老将军去逝,县政府替仵老将军办後事,有300多人从各地自动赶来吊祭老将军。
仵老将军选择6月6日去世,是不是冥冥之中上天有意提醒这一代的中国人应该结束骨肉相残的悲剧,正如发觉仵德厚事迹的大陆民间学者方军建议的「共建一个精神上的民国元年」,我认为这个建议值得两岸政界学界领导人深思。
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共识,不是应该比政治上的「九二共识」更重要吗?
- 关键字搜索:
- 将军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