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滋味(图)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南宋.蒋捷所写〈虞美人〉,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而这用来表现不同年纪、不同环境下的读书滋味,也颇能相激。

有一个学生,大一时读《燕山夜话》,大失所望。大二再读,忽然发现了邓拓的"一丝自我"。一日和毕业学生聊天,他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淮南煤矿一个学校教外语,闲暇好读书。有一年冬天,天下着大雪,当时他借住乡亲的院落里,目睹瑞雪飘飘,耳闻鸡犬之声,手执《世说新语》。他说:"那种读书的滋味美妙极了。"

读高中时,我在化学课上看《封神榜》。正读得有滋有味,此书被老师"没收"了。上大学后,找来《封神榜》,可惜味同嚼蜡。上大学时,讲古典文学的老师把《儒林外史》夸得天花乱坠。当时我二十出头,找来《儒林外史》一看,并未体会到老师说的那种美妙感受。转眼我已四十出头。去年寒假再读,天哪,味道好极了!正所谓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或许在中学教书已有十多年之故,这次再见到王冕、杜少卿、庄绍光、杨执中、匡超人、马二先生、牛布衣、王玉辉这些"先生们"时,真是亲切异常。

听说一位高中老师退休后,"科头箕居长松下",每天找个公园僻静处大声诵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无独有偶。《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记载了东晋名士殷浩被解官时,也奋力读佛经:"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

说到陶渊明,曾读陶集,对〈九日闲居〉这首诗大感兴趣。尤其对"露凄喧风息,气澈天象明"有好感。或问,"妙在何处?"借陶诗答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