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论黑格尔 (图)

提起电视剧《围城》,不少人看过,同名的小说看的人就少了,原作者钱钟书先生谈哲学、谈黑格尔知者更少。

偶见《国学网》上一篇钱老谈及黑格尔的文字,很有意思。

老子《道德经》中有句话:"反者,道之动。"(见于王弼注本40章头一句)是文言,说白了,就是:向反面转化是道的发展规律,是道的动态。

学贯中西的学者钱钟书先生指出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就是从老子这句话衍生,与"反者,道之动。"同理。(钱钟书先生的原话:"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话之衍义;黑格尔所谓之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

对老子这句话,历代注解者:王弼、河上公、吴澄等人都没做深入解释,至多不过说老子的话都是反理,与世间常理相反。

而 黑格尔先生注意到了这个"动"字,尤其是"反"字的深邃内涵,也和钱老先生一样,两位学者都察觉到"反者,道之动。"的图解或形象应该是环形的园(黑格尔 的原话:"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与生机;辩证法的形式是园,可以象征为圆形,起点和终点相互衔接而无缝隙,向前进行也就是返回原处;道的真面目体 现在循着圆形轨道返归本原;思维的运动也是一样,循着圆形作回旋的运行。")

钱老分析说:

"反者,道之动,"中的"反"字融合、贯通着两个含义,也就是黑格尔常用的正-反-合,这个返对于"反"是违反,而对于正却是回返,与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

其 实老子的话都是在解释中华文化之源:伏羲氏所得的太极图形,是用文字演绎其图画思维。太极的外形是滴溜溜的圆,因此从任何一点出发,都会先走到对面(即反 面,西人叫作否定)由对面再往前行又会复归,返回到原地。(中国人叫做"合",黑格尔把这叫作第二次否定,对"反面"的否定, 叫作否定之否定)。

譬如人在沙漠中严格的照直向前进,最终还会走向原地,不过转了一个大圈而已,经过了对出发点的否定(因位置是在出发点的圆的对面)再往前走又否定了这个位置,回到出发的原地,也就是"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氏也是晚年才达到这样高深的认识,大器晚成,30岁任教于耶拿大学,54岁被任命于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哲学才被普鲁士国家认定为钦定学说。

从 十六世纪《道德经》经传教士传入欧洲到黑格尔那个时代已有十七种欧洲不同民族语言的译本,在德国经过了三百多年,有80多种不同译著,700多种专题研究 论著,第一代如饥似渴的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如莱布尼兹(1648-1716)是有多种学科成就的思想家,是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的大数学家,对老子的 辩证法做过深入地研究与论述;第二代传承者努曼伊尔.康德(1724-1804)论述更为全面,成为辩证法在德国的奠基者与承前启后的德国大哲学家,到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力赫.黑格尔这一代,与黑格儿同时的,或以前或以后的老子崇拜者还有尼采、海德格尔、叔本华等人以及法国作家伏尔泰、罗曼.罗兰, 英国的哲学史家罗素及科学史家李约瑟等诸多学者,经过三代欧洲精英的研究与消化,已有了充分的学术资源作黑格尔思辨驰骋的沃野。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世界的本原,经过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复归于黑格尔思辨自身,是一个园的大循环。

老 子所以为欧洲思想界所接受也是因相反而相成。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多年积极进取的现代文明接触到了以老子为代表的消极退隐的思想 文化,其辩证环形的逻辑与西方传统的线性的形式逻辑不仅不同而且相反,神秘而又深邃。经过莱布尼兹、康德,最后黑格尔集大成的哲学问世。大钟难鸣而大器晚 成。其理论之新奇,思维之新颖,思索之大胆,逻辑之深邃,发挥之动人,几乎迷住了一切迈过大学门坎的年轻人,包括1957年著名的北京大学右派大学生谭天 荣。

而钱钟书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后一批读书人,留学欧洲,学贯中西,擅长语言与思想,故能融会贯通老子与黑格尔。

黑格尔式论述其思想体系与其中每一命题都是:

正----反----合 的思序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绝对精神--自然社会--黑格尔哲学

(世界本原)-(异化)--(复归)

对于《道德经》四十二章(王弼注本)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黑格尔作了大胆的发挥: 

道生一, --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生于无 -- 阴与阳 -- 合 -- 化生万物

绝对精神 -- 矛于盾 -- 统一 -- 化为万物

理解黑格尔者,钱钟书先生也。

学者不见得对什么都明白,但钱老在黑格尔与老子的思想渊上,看得是透彻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今钟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