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决定命运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文化的主宰,神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思维遭排斥;认为人生下来便有原罪,唯有禁欲修行,寄望来世。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了突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以人为本的思想乃应运而生,孕育了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精义,首在肯定人的价值,将人的一切:人的心灵、人的身体、人的形象、人的活动、人的历史、人的社会、人的世界,作为关注的中心。人文主义的奠基者彼得拉克曾说过:「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不幸的人,凄凉悲苦的过一生,这是与人的本性相违的」。又说:「有人对飞禽、野兽、鱼类的事情知道很多;对人的本性却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不知道往何方去,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不知道这活着有什么好处?」因此,他认为人应该去研究探索的主题应该是「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福祉」。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不应该安于宿命,主张与命运抗争;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反对以出身、门第,这一类条件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打破这种不合理违背人性的阶级划分办法。主张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只能由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贡献大小来决定。

人文主义学者阿尔贝蒂常挂在嘴边的格言是:「德行战胜命运」,排拒悲观主义、宿命论的想法,认为「因为人的劳动,给自己创造荣耀,使家庭富裕,使城市繁兴。」

人的命运好坏,并非操之于神或任何超越力量之手,而是由自己决定的。阿尔贝蒂说:「道德是指人在尘世生活中的辛勤劳动,是明智的教育和良好的生活,也是指公正的法律、道德的原则、智慧的建言、宏伟的事业和对国家、信仰、勤奋、精进的纯洁热爱。」因为秉持这样的道德,在「不幸的时候,可以保持名誉,幸运的时候,可以享受光荣」,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人文主义者主张:「只有拥有精良的技能,丰富的知识,恒久的工作,诚实的言行,理性的态度,正义的坚持,才是真有价值的人生,才能称为文明的生活」。「不要抱怨、不要哭泣,对付不幸的命运,只有努力提升自己,才是道德」,文艺颠峰时期大学者柯里诺告诉我们:「人人都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本文留言

作者柴松林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