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重塑MIT 走向品牌

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产业生存条件更为严峻。面对中国及新兴国家的低价竞争,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下称纺织所)董事长黄耀堂认为,品牌是台湾纺织业必走之路,但是品牌创造并非一蹴可几,更非大多为中小企业的纺织业者所能负担。在此之前,不妨可以先以“MIT”(Made In Taiwan)的概念行销全球,重新塑造“MIT”代表高品质、卫生、安全的形象。

黄耀堂指出,台湾纺织业已有60年的历史,在过去以代工为主的时代,已打下坚实的制造基础。然而,以往的“MIT”,多是以低廉的劳动成本取胜,“物美价廉”的产品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世人心中,时至今日,更应致力于将“物美价廉”提升至“物优价宜”。

过去台湾纺织业由于多是代工走向,因此在流行设计方面,都仅止于搜集和模仿欧美国家,在根基不足的情况下,若是直接自创品牌,不仅困难度相当高,同时要投入的成本也不是一般厂商可以负担的。不过,正因为台湾累积了丰富的生产制造能力与经验,如果能从产品功能的设计加以改良,再注入流行元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也较有机会顺势建立自有品牌。

根据研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生产来源国”的影响力较“品牌来源国”大。就台湾经济实力而言,早已名列已开发国家之林,黄耀堂建议纺织同业在考虑自创品牌之前,应善用“MIT”优异的制造国形象,再注入研发与创新概念,朝产品设计大国迈进,让“MIT”形象更上一层楼。

黄耀堂表示,品牌是一个名称、符号、设计或标志,不仅是辨别工具,同时更代表着对品质的承诺与保证。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先取得国内消费者及观光客的认同,才能再谈如何开发国际市场。试想如果一个品牌在台湾都无法被消费者接受的话,遑论要进军国际,成为知名品牌。

目前台南企业(1473)“TONY WEAR”及聚阳(1477)“Pica Pica”,一直被视为台湾厂商自创品牌的成功案例。在亮丽成果的背后,也是历经了长期的努力,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最近中国输往美国的产品,安全卫生方面频频凸槌,黑心产品新闻时有所闻。黄耀堂指出,这正是台湾宣传“MIT”形象的最好时机,以“研发在台、制造在台”,打响“MIT”的名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