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选择自己的路

 2007-10-19 02:2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不久前,我们过去的一位大学同学爱伦带着她的小女儿从南德北上,去北海边度假,顺便来看看我们。

  几年不见,已经作了妈妈的她依然是以前那清纯的模样,长发披肩,说起话来表情丰富,想到以前读书时我们曾大半夜地坐在我房里听斯汀的歌,有隔世的感觉。晚饭后坐在花园里闲聊,问起她那个比她小几岁的妹妹,说朵荷特雅该上大学了吧,爱伦笑了,说哪里啊,人家参军去了。“参军?”我愣了一下,她说是呵,是参军,而且既不是后勤也不是文艺兵,是直接和武器打交道的那种,正在进行基础训练呢,摸爬滚打的,和男兵一样,她最希望的是能够到一条潜艇上去服役。

  “好厉害呵!”我惊叹道,“你父母不心痛?”“心痛有什么用?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只要她不被派到阿富汗或是苏丹什么的去就好。”

  我于是打趣道:“她不是想上潜艇吗,阿富汗又没海,怕什么!”爱伦大笑起来,然后忽然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父母挺保守的,觉得女孩子家的,体力上能和男人一样吗,而且,若真上了潜艇,一连几个月和一大群男兵埋伏在水里……反正他们挺担心的。”“现在担心有什么用,当初干嘛不反对?”我说。爱伦奇怪地看了我一眼:“她是大人了呵!父母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但最后作决定的还得是她自己,她要去,只能祝她一切顺利了!”

  我于是想到,这要是换了在中国,如果是父母认为不妥,不同意,那这件事就很难办成,不管这“孩子”都多大了,不要说在这种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就是在和谁结婚、几时要孩子等“私人问题”上也一样要和父母商量,父母的话虽不再像从前封建社会那时候“比泰山还重”,但父母的意见在很多关键时刻仍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一般中国父母也明白孩子大了要走自己的路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真正做到完全不干涉,像德国人这样的“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中国人看来是不爱孩子的表现。那么,什么才算是爱呢?

  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东方还是西方的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只是对这个“好”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西方,孩子自己觉得好才是好;在中国,父母满意才是好。

  中国的父母,恨不能在孩子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替他设计好一生,为了孩子能有锦绣的前程,做父母的不惜苦了自己,如果这孩子到最后还是没有走父母给安排好的路,像爱伦的妹妹似的,放着大学不上要去当兵,做父母的就会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很多“好”孩子于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听从父母的安排,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孝子”为此而一生不快乐。

  现今社会,真正像以前封建大家长式的父母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的父母,想替孩子设计前程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那么做父母的面上也有光彩。二是混淆了自己的理想和子女的理想,在潜意识里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理想的载体,要求孩子完成自己未尽的心愿。三是害怕孩子走弯路,吃亏;所以想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父母的出发点都是想为孩子好,可谓一片苦心。

  可是,事事都想替子女做主,要求子女走自己给选择的道路,尽管是好意,事实上却是没有把子女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父母与子女永远不可能有一种平等的关系,儿子的官再大,到了老子跟前一样得俯首帖耳,恭恭敬敬。“敬老”本是一种美德,但是子女的愿望就不应该被尊重吗?

  我们的文化不提倡孩子自作主张,“听话”才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有自己的主张;我们的文化也不鼓励孩子长大后脱离对父母的依靠,走自己的路,这样的子女尽可能长地守在父母家里,既然不用做什么决定,那么也不必对什么事情负责。长江后浪推前浪好象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这样的 “后浪”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吗?

  如果前辈不从小培养后代独立自主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那么他们长大了也难有超出前辈的地方。一个人如果连给自己做主都不会或是不能,那么又何谈为社会作主呢。
来源:大公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