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一个故事,写李鸿章和曾国藩交谈,曾问他如何同洋人交涉。李用合肥话说,不行的话我就同他打痞子腔。曾一听,半天才说,你打一句我听听。李一听,显然说得不恰当,连忙向老师请教。曾告诉他即使同洋人打交道,也要以诚为本。我在读这个故事时,看出这师徒二人之间关系的随意,也看出李鸿章身上有股“痞气”。
近来买得一本旧书,是云间癫公所写的《清朝官场百怪录》,有一段是写李的。既证实了我曾有的李的痞气的感觉,也让人看出李的痞气中还有别一种的“可爱”。“任直隶总督最久,威望之隆,为各督抚冠。性好谩骂,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一日,有某大令进谒,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既坐定,问:‘尔以何事来耶?’大令对曰:‘闻中堂政躬弗豫,特来省疾。’李曰:‘近日颇健饭,何来纤芥疾?或外间传闻误耳。’大令曰:‘否,以卑职所见,中堂或患目疾也。’李笑曰:‘是益谬妄,予双瞳炯炯,何尝有疾耶?恐尔目盲耳!’令曰:‘中堂苟非目疾,卑职顷向中堂请安,中堂何未见?恐目疾深,中堂反不自觉耳。’李默然,自是,对属员踞傲侮慢之风,亦稍稍戢也。”
“性好谩骂”,这难道不叫痞气。“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这句话让人回味,后一句显然是原因,正是由于此,才有以得骂为荣者,因为才显得亲密才显得信任。看来如今官场中流行的领导对你“打是亲,骂是爱”由来已久矣。当然这只是闲话,我们还是回到正题他的“可爱”上来。
他的“可爱”就体现在某大令进谒的故事中。你读了这个故事,首先想笑,接着你可能不禁对李也对那位“大令”肃然起敬。某大令进谒时,“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这位“大令”显然不是李亲密之人,而李对下属的踞傲侮慢——这也是痞气另一种表现形式,既然对亲密的下属以谩骂待之,必然对不亲密的下属以一种侮慢态度待之——也纤毫毕现。小公务员打了个喷嚏想求得将军一骂而不得,一般下属总是在领导对自己似乎有礼中感到一种距离一种威严,要是一般“大令”,在这种威压下氛围中肯定匆匆草草把要说的话说了了事,然后是弓着腰连眼也不敢正抬一下退出去,而此时可能李仍是“仰天拈髭”,听完了话后只在鼻腔里哼哼两声。没想到,这位“大令”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接下来的表现出乎所有读者的意料。他不再说要说的事,而是就李的表现给予了虽婉转但不乏尖锐的批评。他以省疾引诱李入彀,李越是说自己健康双目炯炯,故事产生的张力或者说所绾成的包袱越大。当这位老兄最后把自己不满与批评抖出来时,读者会觉得他刺得妙刺得有力刺得恰到好处,也会看到他身上有股人不应该少有的骨气硬气。自此,李的“可爱”也出来了,以他的“痞气”与身份,他应该是勃然大怒,你怎么能这样批评我呢?你应该给我滚出去,不要让我以后看见你,你以后官运看来至此终结了。然而又一次出乎读者意料的是,李没有这样,而是听了后默然,不是默然想怎么整这个人,而是这个批评恐怕引起了他的深思,既思此人的胆略,也思自己这个品质从来为什么没有人敢批,更思自己应该听从批评,闻过而改之。因为最后,他这个痞气“稍稍戢也”,稍稍不是我们现在的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而是时间副词,逐渐的意思,就是说他从此渐渐改正了这个痞气。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尊严。
一个人只有有了诤言,才能保持清醒。
而一个人最难得的是让人敢于把诤言说出来,从而引起对自己的警惕与修正。如果说那位“大令”批评得得体,这也是批评的方法之一,但李在位重权赫的情况下,能听从批评并改正自己恶习,不能不说是他的可爱之处。
而李的这个“可爱”,不管我们对李曾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他都给我们做人做官提供了面镜子。
近来买得一本旧书,是云间癫公所写的《清朝官场百怪录》,有一段是写李的。既证实了我曾有的李的痞气的感觉,也让人看出李的痞气中还有别一种的“可爱”。“任直隶总督最久,威望之隆,为各督抚冠。性好谩骂,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一日,有某大令进谒,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既坐定,问:‘尔以何事来耶?’大令对曰:‘闻中堂政躬弗豫,特来省疾。’李曰:‘近日颇健饭,何来纤芥疾?或外间传闻误耳。’大令曰:‘否,以卑职所见,中堂或患目疾也。’李笑曰:‘是益谬妄,予双瞳炯炯,何尝有疾耶?恐尔目盲耳!’令曰:‘中堂苟非目疾,卑职顷向中堂请安,中堂何未见?恐目疾深,中堂反不自觉耳。’李默然,自是,对属员踞傲侮慢之风,亦稍稍戢也。”
“性好谩骂”,这难道不叫痞气。“对僚属尤甚,顾仕途中颇有以得骂为荣者。盖李对于非亲密之人,亦不屑骂也”,这句话让人回味,后一句显然是原因,正是由于此,才有以得骂为荣者,因为才显得亲密才显得信任。看来如今官场中流行的领导对你“打是亲,骂是爱”由来已久矣。当然这只是闲话,我们还是回到正题他的“可爱”上来。
他的“可爱”就体现在某大令进谒的故事中。你读了这个故事,首先想笑,接着你可能不禁对李也对那位“大令”肃然起敬。某大令进谒时,“行半跪礼,李仰天拈髭,若未之见,”,这位“大令”显然不是李亲密之人,而李对下属的踞傲侮慢——这也是痞气另一种表现形式,既然对亲密的下属以谩骂待之,必然对不亲密的下属以一种侮慢态度待之——也纤毫毕现。小公务员打了个喷嚏想求得将军一骂而不得,一般下属总是在领导对自己似乎有礼中感到一种距离一种威严,要是一般“大令”,在这种威压下氛围中肯定匆匆草草把要说的话说了了事,然后是弓着腰连眼也不敢正抬一下退出去,而此时可能李仍是“仰天拈髭”,听完了话后只在鼻腔里哼哼两声。没想到,这位“大令”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接下来的表现出乎所有读者的意料。他不再说要说的事,而是就李的表现给予了虽婉转但不乏尖锐的批评。他以省疾引诱李入彀,李越是说自己健康双目炯炯,故事产生的张力或者说所绾成的包袱越大。当这位老兄最后把自己不满与批评抖出来时,读者会觉得他刺得妙刺得有力刺得恰到好处,也会看到他身上有股人不应该少有的骨气硬气。自此,李的“可爱”也出来了,以他的“痞气”与身份,他应该是勃然大怒,你怎么能这样批评我呢?你应该给我滚出去,不要让我以后看见你,你以后官运看来至此终结了。然而又一次出乎读者意料的是,李没有这样,而是听了后默然,不是默然想怎么整这个人,而是这个批评恐怕引起了他的深思,既思此人的胆略,也思自己这个品质从来为什么没有人敢批,更思自己应该听从批评,闻过而改之。因为最后,他这个痞气“稍稍戢也”,稍稍不是我们现在的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而是时间副词,逐渐的意思,就是说他从此渐渐改正了这个痞气。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尊严。
一个人只有有了诤言,才能保持清醒。
而一个人最难得的是让人敢于把诤言说出来,从而引起对自己的警惕与修正。如果说那位“大令”批评得得体,这也是批评的方法之一,但李在位重权赫的情况下,能听从批评并改正自己恶习,不能不说是他的可爱之处。
而李的这个“可爱”,不管我们对李曾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他都给我们做人做官提供了面镜子。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李鸿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