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农村30年“热词”变化

 2007-10-06 21:2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图为在重庆市中心一位进城挑担为生的农民。由于肩扛一根竹棒,因此被当地人称呼为“棒棒”。在重庆被称为“棒棒”的进城农民工遍布大街小巷,人数多达10万人以上。他们靠为别人搬运货物、出卖体力为生。(法新社)

最近中国官方媒体通过对最早进行包产到户改革的安徽小岗村农民的采访,报导了中国农村近30年热门用词的变化,以此说明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包产到户、万元户、计划生育、农民负担、打白条、农民工、村民自治、免除农业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新华社的报导,这些农民热门用词,清晰勾画出了中国农村近30年来的变化。报导说,这些词语,反应了9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由吃饱穿暖向富裕文明的进步。根据新华社记者对小岗村农民严俊昌的一个访问,当年大部分人吃不饱的小岗村农民,现在关心的是花卉和水产养殖的规模。

但是80年代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现美国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杂志主编程晓农却表示,安徽的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官方保留标本,政府对该村财政补贴很大,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的普遍情况。他认为,中国农民使用最多的热词,似乎应该加上几条---

程晓农:“‘打工’,‘拖欠工资’,‘土地抛荒’是一个,但农民不是很在乎这个,农民现在关心的还有一个就是除了老头和小孩,就没人了。老人种不了地了。年轻人在农村种不了田,只有进城打工挣点钱,寄回养家,还有就是农村教育。我想农民看不起病和城里的中低阶层的话题是一样的。”

程晓农认为,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几乎没有分享到任何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中国政府最新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缺乏非常实际的内容---

程晓农:“提倡新农村的意思是因为农村太破烂,但不等于提一下一夜之间就一下子使破烂变成了新的,喊一下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个字,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朱镕基也没笨到不会喊这7个字,那朱镕基解决不了,温家宝又能力何在呢?”

旅居加拿大的中国公民论坛成员杜智富则认为,新华社报导所说的农村热词确实并不完全,但整体来说,中国农村比上世纪70、80年代生活更好是事实。不过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却面临很大的难题---

杜智富:“人口结构,必然要发生农村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而且实际上也在发生。中国要向现代化这个路子上走的话,这个趋势就不可避免。所有现代化的国家,它的人口结构都是从原先80%以上是农村人口,然后转到3%、2%是农村人口。当然很多东西都是要配套的,不是把人流到城市就完了。城市还要有就业的可能性,他是正规的一个公民,不是变成农民工、制造大量的非常没有保障的农民工的现象。”

所以杜先生认为,农村热词可能应该加上“盲流,进城打工,土地赔偿,官员贪污和土地所有权”等。

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化的过程。程晓农认为,中国城市化过程受困的原因,主要源自制度---

程晓农:“农村这些年来实际上都是靠农民外出打工倒过头来养农村,现在变得经济上越来越依赖打工族,而打工族又依赖城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变成具有寄生的依赖性,所以它不可能繁荣。”

他补充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城市贫民化,以及中国农村老龄化,将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这方面引申出来的词语,恐怕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民必然使用的热门用词。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