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渊源:中秋节
我国一年之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节日,但在所有节日之中,大概没有任何一个节日,是像中秋节这般诗情画意了。中秋节又称为「月节」,因为八月十五正是秋季的中间日子,俗称「八月半」,在这一天晚上的月亮比任何时节的月亮,都要来的皎洁圆亮。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就是歌颂八月半特别动人的美景。什么时候开始有中秋节的呢?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还找不到答案。但是学者推断,应该与民间两种习俗有关。
第一种说法是,我国是农业国家,农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春季播种的时候,就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叫做「春祈」。秋季收成的时候也不忘祭拜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只护佑,叫做「秋报」。由于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稻子成熟的季节,因此有人认为中秋节很可能就是源于「秋报」的遗俗。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中秋节是源于古代祭月之风。以天文学来说,中秋节是太阳经过秋分点最接近的一个满月日。这个时候,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昼夜刚好平分,月亮在黄昏时就开始露脸,云淡风轻,秋高气爽,最适宜赏月,所以把这一天定为祭月的日子,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中秋节。
中国最早有关月球的神话,出现于春秋时代,「楚辞」中说,月亮里有只玉兔,后来民间传说,更说玉兔日夜不停的为神仙□仙药,所谓仙药,就是长生不死之药。直到近代,很多地方在过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还供只「兔儿爷」。
其次便是汉朝「淮南子」所提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唐人小说中所叙述的仙人吴刚在月宫伐桂树,以及唐明皇游月宫,也是脍炙人口的传奇。尤其是唐明皇不但游月宫,还将在月宫所聆听的动人音韵暗暗的记起来,回到宫中后,立刻命令乐官,依照他所记的曲调,编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更替月亮添加许多□妮风光。再加上唐明皇梦游月宫,本来是思念杨贵妃,难怪加深人们向往月亮的神秘,以及对月亮发出爱情颂赞的心情。
一般来说,我国民间以天上月圆定为佳节,实在是有团圆的民俗基础。正如朱敦儒所说:「偏赏中秋月,从古到如今。」中秋节不仅充分表现出中国人对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向往,更配合种种节俗活动,成为一个充满欢乐与诗趣的岁时节序。
同时,由于中国人从天上的月圆,来象征人间团圆美好的事物,因此中秋节又称为「人节」。习俗上,出门在外的异乡人,在这一天也都应该阖家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就连中秋节的应景食品月饼,也是取团圆之义,用以象征团圆的皓月,反映出中国人向往人生圆满无缺的意境。月饼的历史很短,起源于宋朝末年,盛行于明清两代,只有七、八百年左右。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更是鼓励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应该加倍努力追求光明的前途,宏发生命光辉的用意了。
一般说来,中秋节团圆拜月的情形各地都十分相仿,也有趁家人团聚之便,顺便祭祖的。民间拜月没有特殊仪式,仅仅只是焚香遥拜,并且陈列瓜果月饼作为供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妇女属「阴」,所以拜月都是由妇女来进行,男性并不参与,所谓「男不拜月」就是这个意思。
拜月完毕之后,焚纸撤供,再设果酒肴馔于庭,家人团坐饮酒赏月,闲话家常,该是何等轻松愉快的事啊。基本上,月亮在中国古代向来被称为「太阴」,又称为「夜明」,祭月原本也算是相当严肃诚敬的祀典,只是演变到后来,却逐渐变成赏月重于祭月,欢娱代替了严肃。
同时,更由于中秋节极能激发人们种种浪漫的联想, 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广受国人喜爱的节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节日
來源: 转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t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