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面临挑战

中国产品近来面临信任危机,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中国政府对此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示忧虑。去年以来,多宝鱼、「红心」鸭蛋、「瘦肉精」、出口有毒牙膏等药品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至今食品源头污染仍然严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违法违规现象频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用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就如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官员所说,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除了对内让百姓深感「十面埋伏」,缺乏安全感;对外则产生新的「中国威胁」,导致中国农产品、食品国际贸易屡次受阻,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Mattel),因玩具「含铅量过高」,宣布回收全球96.7万件中国生产玩具,也引起了最新一轮对「中国制造」的关注。因此七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被执行死刑,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当局用以表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决心。

食品药品安全是近年来大陆百姓群众较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食品的「不乾不净」、「乱添乱加」与「不明不白」等现状。郑筱萸案发生后,百姓期待的食品药品秩序并没有出现,而且作为食品药品这一最应体现公正和安全的最高监管机构,其公正性和安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这也让人关注中国当前食品药监体制的问题所在。对中国来说,由于小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目前44.8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就占78.7%,造成产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困难。加上目前中国食品药物监管体系,包括立法规章的不一致、监管机构「云集」且职能重叠以及中央地方过多的质量标准,造成「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窘境。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对执法部门的杯葛,特别是监管部门缺乏监督又无透明性的行政审批权,反而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成为监管体系的一大漏洞。

 产品安全不仅是执法的问题,也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安全、国家形像以及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问题。如食品安全事故或事件个案的发生,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随着食品中危害物质导致的慢性病和遗传性疾病逐渐发生,未来食品安全隐患将逐步浮现。

而在中国境外,中国现在每年出口价值约20亿美元的食品,不仅是某些重要食品的廉价生产国,而且在某些关键的食品领域,几乎已成为独家供应商。但是依据美国媒体报导,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最近接二连三出现食物和产品安全问题。也无怪乎西方国家一致认为中国应该加大产品监管力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舆论认为,中国食品卫生乃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呼唤体制层面的解决方案;而外界对产品安全事件的关注持续增加,国际压力与中国国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提升的消费群体也将成为中国改善产品安全的催化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