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中国青年人“写家书、听唠叨”多种方式感恩尽孝

17日是今年的父亲节。尽管父亲节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由此引发的感恩意识和中国传统“尽孝”观念异曲同工。父亲节到来之际,中国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关爱。

撰文表达对父亲的孝心是今年父亲节的亮点。不少报纸都辟出专栏,刊登子女表达对父亲尊敬和热爱的文章
。中国人撰文表达对父亲的敬爱的经典之作莫过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那个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形象总能在不经意间牵动人们对父亲的思念和眷恋。

利用网络传情是父亲节里备受推崇的感恩形式。网易上一位广州网友发起的“亲亲父亲”的帖子引起上万人的跟帖和响应。“小时候,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看大戏,在滚滚的人潮中,我总是骄傲地在父亲的肩上挥起自己的小拳头。”一位署名“三毛”的网友深情地说。

影像作品也凭借网络平台在光影交错中阐释这种父子亲情。摄影家焦波拍摄的《俺爹俺娘》组照再次被“晒”在网页上。画面中那个质朴的“俺爹”形象,被网友定格成温馨的剪影。

此外,发短信、写家书等也是人们祝福父亲的方式。父亲节的礼物自然是儿女们孝敬老爸的重点。男性专用的钱夹、皮带等成为商场柜台上的畅销产品。

听父亲唠叨也是孝敬父亲不错的提议。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父亲是严厉和权威的象征。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布的一项《2007年父亲节调查报告》显示,7成子女表示与父亲沟通不易。“80后”出生的吕艳说,她对父亲常常举起“免谈牌”。吕艳戏称,对爸爸来说,再好的父亲节礼物都比不过静下心来听他唠叨。

39岁的杨之良是本周最幸福的父亲之一。从父亲节前一周开始,11岁的女儿就启动了“感恩行动”--每天给父亲洗一次脚。杨之良说,所有的利禄和功名都抵不上女儿的小手触摸脚上的老茧,所有的付出与心血被肯定的那一瞬间,心头划过的那份温暖。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了在父亲节表孝心,功夫更应下在平时。来自安徽的农民工胡二富说,他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洋节,不会刻意在父亲节当天表达孝心。但是每月领工资的时候他都会把工钱的三分之二寄给爹娘。
本文留言

作者邹艳艳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