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黄金周长假以后,中国股市进入新阶段的迅猛涨势,当5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突破4000点时,中国资本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更上层楼。尽管“小心狼要来了”的提醒自年初即不绝于耳,监管当局的利空信号日益频密,但至今每次股市下调的幅度,远不及上涨时迅猛。
本周,上证指数在经历过周二的单日下挫3.2%的振荡后,两天后即强劲回弹到4000点以上。面对炽热的市场投机气氛,受访学者认为风险还在累积。更有专家警告:泡沫还会吹得再大些。
泡沫,就是有泡沫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对本报分析说,中国股市正从“结构性牛市”转变为“结构性泡沫”。这转变发生的时间,大约就在黄金周以后的两周,约10个交易日里。
对于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中国的财经界人士直到近期还在争论不休。本周一出版的中国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说,国务院曾于4月29日召集6学者研讨股市问题。报道说,会议上4名学者认为中国股市的市值可以接受,两名认为出现了严重泡沫。
但进入5月,中国股市的风险却越来越人不安。
谈到中国股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受访时,拒绝使用“泡沫”这个他认为笼统是概念,但他坦言,股指上涨过快,而且推动价格上升的不是基本经济因素或公司盈利因素,而是资金因素的驱动。
钟伟则直言:“就是泡沫。”
这一观察和近日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两大交易所联合调研的《证券市场估值与资产泡沫考察报告》较一致。有消息说,上述《报告》认为,股市并没有整体性泡沫,但结构性泡沫正在累积,且可能继续放大。
钟伟在论证泡沫迹象时指出,当前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速相对缓慢,直接投资收益却大幅上升并在公司业绩改善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说:“投资收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候,这是一个自我循环的泡沫。它是不能持久的。”
此外,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情况也出现变本加厉的态势。钟伟认为,2006年当中国股市处于整体牛市时,大多数股票价格的异动都和参股与投资的真实回报相关。但在今年的股市上,没有真实业绩支撑,虚构价值误倒投资者的现象日益频繁。
上个月,中国资本市场上闹出杭萧钢购案的重大丑闻。凭借一份虚构的安哥拉百亿人民币合约,该公司股价创下连续地十几个涨停板的记录,甚至在一度遭受证监会停牌后,复牌后牛气依然不减。据钟伟分析,市场上这类公然价格操纵的行为,杭萧钢购事件并非个例。
政府监管手段不足,正是中国股市泡沫打不下的原因之一。
散户需“阵痛教育”
钟伟说:“监管部门对这种价格操纵行为,还没有好的办法去打击它,因为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行政制裁能力非常有限。关键是处罚权较小,对于操纵价格的人来说,罚款几十万它无所谓。”
问题是,当炒股热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要使股市降温,关键已不是政府能做什么,而是投资者何时回归冷静。
在将近一亿股民中,近期蜂拥入市的新股民,最让专家们忧虑。
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4月份新增A股账户达到了669.8万,几乎平均每秒钟有十人新开户。黄金周后的首个交易日,新增开户数更达到了破纪录的36.8万户。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也显示,4月分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440亿元(人民币,约888亿新元),同比少增133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分析人士指出,减少的储蓄中很大一部分分流去了股市。
另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股市月度资金报告》,在4月份近2500亿元的股市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只占三分之一,约830亿元,其余1600亿元以上应为个人资金的贡献,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1。
令人不安的是,有的新股民是在对股票和风险都没有具体概念时,已将子女的教育储备、养老金投入市场。居民将大把大把储蓄往股市送,推高股票价格急速上涨。对于人民银行加息、证监会的风险警示,甚至总理温家宝亲自发出的宏观调控信号,市场几乎无动于衷。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过“2·27”、“4·19”、“5·15“三次大跌,但每次均快速收复失地,结果反而鼓励投资者更为大胆地入市冒险。
谈到这股“股疯”何时能了,赵锡军干脆说,这个问题已超越经济学所能界定的范围。
当股民不是根据市场信号反应,而是听凭道听途说与群体性的乐观情绪驱动时,他们恢复冷静只剩下一种可能——在他们烧到手指时。
钟伟这么告诉记者:上帝要人灭亡先让他疯狂。
在专家眼中,存在泡沫恐怕已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泡沫什么时候破,怎么破,以及当那一天到来时,小股民和中国整体经济将为这场暴雨式的股市狂热,付出怎么样的代价。
- 关键字搜索:
- 专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