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红烧肉肥瘦咸淡的启示

二月底,美国东岸的一家消费者协会发表了一份研究资料,指中餐馆的菜太肥太咸,不符合健康要求,容易引起人体肥胖。这份报告随之引起美东中餐业者的强烈反弹。三月中,冲击波抵达西岸。中餐业者,中文传媒甚至部分主流媒体竞相报导,一时间中国菜的咸淡肥瘦之争硝烟四起,至今余音不绝。一些不服气的业者甚至将中餐与肯德鸡和汉堡包进行比较,以证明中餐并不油,也不咸。

中餐到底油不油,咸不咸呢?本人生就了一个中国胃,几天不吃中国菜,梦里就有烤猪烧鹅冬瓜盅。所以如果老外问我这个问题,我只好回答说:我不是营养学家,没研究过。如果不幸被老中问到这个问题,我只好说:你我心知肚明。

不过这场争论却让我想起了一段经历:某次办公室同僚聚餐,我一时兴起,做了一个梅菜红烧肉。特地选了一大块肥一点儿的五花肉,搭配上顶好的梅菜,焖烧得烂烂的。结果自不必说,聚餐那天,我带的一大钵梅菜红烧肉率先告罄,吃了个底朝天。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办公室里一位平时中午只吃葡萄柚,天天都要去运动的美国同事小姐,居然两次做了我那盘梅菜红烧肉的回头客。聚餐结束的时候,她笑眯眯地跑来问我:“你烧的菜真棒,有什么秘诀吗?” 我诚实地回答:“肉肥点儿就成(lots of fat)!” “如此而已(Is that all)?”她要挟地眨了眨眼转身而去。我当时心想:“假正经,肥肉都吃到你肚子里去了,还跑来问秘诀。”

从我的这位注重饮食健康的同事对红烧肉的喜好不难看出,中餐业者大可不必为有人说你肥而担心没人上门。用中国人的那句老话讲, 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至少,别人不来,咱楚林不会不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可不是在鼓励大油和大咸,因为那既不符合潮流,也确实不够健康。这里要说的,是不可把科学变成条条框框。就拿中餐为例:且不谈汉堡牛排与中餐哪个更肥的问题,且说时下以健康为卖点的那些“(all you can eat)布斐沙拉”连锁店,真的就比中餐更健康吗?不错,如果把沙拉拿去化验一下,其成分定是够健康的。但沙拉和布斐连在一起,问题就来了。喜好美食是人的天性使然,一进布斐店,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多选几样,多吃两盘似乎理所当然。可坏就坏在这额外的两盘:再健康的东西,吃过量了,都会造成身体的不健康。我每次吃过布斐沙拉,都撑得昏昏欲睡,甚至还发奇想:要是这沙拉象中餐一样按盘卖,价格再贵一点儿,那就真的健康了。当然,真那样的话,“布斐沙拉”就变成了“颇贵沙拉”,该关门了。

当初发明“布斐沙拉”的那位仁兄,一定是只记住了食物的成分而忘记了人性的成分,想到了生理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又或许,健康食物与不健康心理的完美结合,才正是这些“布斐沙拉”店的成功秘诀。

之所以想起来要为五花肉的咸淡肥瘦发如此一番议论,是因为该消费者协会套在中餐头上的那一大堆贯之以科学的条条框框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两个多月前中国新年前后,因为想给孩子们找一些有关新年的习俗来源和神话传说,上网去流览了一些国内的网站。不料,不少网站上都只说今人时尚,不讲古人传统,特别不谈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有的网站甚至直接写着:古老习俗中有许多迷信的成分,已被今人所扬弃。看着这些话,耳边又响起了当年“过革命化春节”的老调。出国多年,原以为再也用不着委屈自己去接受党的“教育”,没想到为了让下一代接触一些中国文化,却又看到了当年那些名词的现代版。新年后不久,一位国内的老朋友,现而今一位不大不小的党的官员来美公干,相见之下谈到了那次上网的窝火经历。不料这老兄居然说:你们在美国这么先进的地方,怎么也信这些旧迷信?一句话愣是让我憋了半分钟。我当时反问他:你知不知道美国人95%有宗教信仰?一句话也让他半晌才回过神来。

美国的科技在西方是最发达的,信神的人口比例也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美国人对科学的爱好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对神的信仰,就象我那位常用低卡路里葡萄柚当中饭的同事照样享受梅菜五花肉一样。一切均是自由使然,一切都是人性使然。反之,无论是用科八股还是党八股去束缚多彩多姿的生活,其结果可能都会是象开“布斐沙拉”店:只记住了生理的卫生而忘记了心理的卫生,只考虑了生理的需要而忽略了心理的需要。


(看中国首发 欢迎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丁楚林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