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井眉居士,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祖父咸封, 宫海州学正。父心存,咸丰朝历宫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母许氏通《诗》《易》,长兄同书、三元同爵均官至巡抚。同和六岁入塾时,“四书”、“五经”朗朗成诵。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人,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翁同和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被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同和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翁同和能有其幸,是接替父业,继父述志。
大清王朝,历时267年,共举行会试,112次,录取状元114名。在这一百多号状元中,入阁拜相,官至大学士,并荣膺太傅太保头衔的仅三人;而作为状元出身的汉族大臣得以位列枢垣、权参机要的也只三人,翁同和便是其中之一。
翁同和之父翁心存,字二铭,道光七年进士。道光十七年后天,入值上书房,前后长达30多年,先后授读的有恭亲王奕訢、惇亲王奕宗、醇亲王奕譞、惠亲王绵愉、钟郡王、孚郡王等,还指导咸丰皇帝读唐诗,倍受道光、咸丰两帝的宠眷和诸亲王的青睐。
由于其还先后奉旨主持江西、广东、浙江等省乡试,先后任广东、江西、四川、奉天学政,故门生弟子遍布朝野。入值期间又能与同值的徐士芳、贾桢、孙瑞珍等亲近,还与南书房祁寯、吴其浚、单懋谦、张芾等甚密。还曾又历任工部、礼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元年,再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死后谥文端。
翁存心在朝地位显赫,与皇族诸王特殊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其他大臣的密切交往,对于日后翁同和从政有着重大影响。
基于此,翁同和的官场步履可谓是一帆风顺。状元及第的第三年,被任命为陕西学政。他因水土不服,脚趾化脓为由奏请开缺。咸丰念翁存心无一子在身边,便恩准回京。这期间翁同和先后担任了詹事府詹事、中允,光绪四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五年二月任刑部右侍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就是由翁同和发现诸多疑窦,并提出重审。为此安翁同和两次向慈禧陈奏后,才使杨乃武、葛毕氏的为白之冤得以平反。五年五月,任工部尚书。1881年底(光绪七年),因承办大差“悉臻妥协,勤慎周详”,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同年,翁同和又被任兼管国子监事务大臣。
翁同和在职时,曾参与过军政、外交、经济、文教、金融、法律、工程、水利等活动,因全力支持慈禧的两次垂帘听政,而受到慈禧的宠眷。李鸿章虽然是翁存心的小门生,但在重大朝政问题上与翁同和意见分歧。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不愿作亡国之君,翁同和也沉痛检讨自己,“奉职无状”。
翁同和在与康有为会见后,萌生变法念头。平日授读时,大讲西法之良,还给光绪介绍《日本变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变政记》等书。当光绪毅然实施改革时,翁同和和辅佐草拟变法谕旨,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刚毅、荣禄、怀塔布等,抱定“祖宗成法不可变”,接连上书慈禧,弹劫翁同和“结党私政”“揽权误国”,攻击维新运动。后慈禧下令撤去翁同和毓庆宫授读。变法后第五天,慈禧又迫使光绪下诏贬黜翁同和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将其革职,永不叙用。翁同和开缺,对光绪是一个沉重打击,“同和去,皇帝股肱顿失”。
翁同和晚年生活全仰赖门生亲友接济,甚至靠典卖字画度日。张謇先后四次到虞山探望翁同和,还经常派专人给翁同和送些白面、大米等生活用品,有时则汇款。
翁同和临终前咏诗一首: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自撰挽联一副: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予知免夫”
翁同和死后,流亡在瑞典的康有为异常悲痛,作诗十四章,其中一章为:
“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
王明资旧学,变法出元臣;
密勿谋帷幄,艰难救国民;
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
光绪死,慈禧死,三岁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时,为翁同和平反“翁同和著加恩开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
翁同和还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尤其擅书,名于当时,有“乾嘉后第一人”之誉。
翁同和能有其幸,是接替父业,继父述志。
大清王朝,历时267年,共举行会试,112次,录取状元114名。在这一百多号状元中,入阁拜相,官至大学士,并荣膺太傅太保头衔的仅三人;而作为状元出身的汉族大臣得以位列枢垣、权参机要的也只三人,翁同和便是其中之一。
翁同和之父翁心存,字二铭,道光七年进士。道光十七年后天,入值上书房,前后长达30多年,先后授读的有恭亲王奕訢、惇亲王奕宗、醇亲王奕譞、惠亲王绵愉、钟郡王、孚郡王等,还指导咸丰皇帝读唐诗,倍受道光、咸丰两帝的宠眷和诸亲王的青睐。
由于其还先后奉旨主持江西、广东、浙江等省乡试,先后任广东、江西、四川、奉天学政,故门生弟子遍布朝野。入值期间又能与同值的徐士芳、贾桢、孙瑞珍等亲近,还与南书房祁寯、吴其浚、单懋谦、张芾等甚密。还曾又历任工部、礼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元年,再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死后谥文端。
翁存心在朝地位显赫,与皇族诸王特殊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其他大臣的密切交往,对于日后翁同和从政有着重大影响。
基于此,翁同和的官场步履可谓是一帆风顺。状元及第的第三年,被任命为陕西学政。他因水土不服,脚趾化脓为由奏请开缺。咸丰念翁存心无一子在身边,便恩准回京。这期间翁同和先后担任了詹事府詹事、中允,光绪四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五年二月任刑部右侍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就是由翁同和发现诸多疑窦,并提出重审。为此安翁同和两次向慈禧陈奏后,才使杨乃武、葛毕氏的为白之冤得以平反。五年五月,任工部尚书。1881年底(光绪七年),因承办大差“悉臻妥协,勤慎周详”,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同年,翁同和又被任兼管国子监事务大臣。
翁同和在职时,曾参与过军政、外交、经济、文教、金融、法律、工程、水利等活动,因全力支持慈禧的两次垂帘听政,而受到慈禧的宠眷。李鸿章虽然是翁存心的小门生,但在重大朝政问题上与翁同和意见分歧。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不愿作亡国之君,翁同和也沉痛检讨自己,“奉职无状”。
翁同和在与康有为会见后,萌生变法念头。平日授读时,大讲西法之良,还给光绪介绍《日本变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变政记》等书。当光绪毅然实施改革时,翁同和和辅佐草拟变法谕旨,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刚毅、荣禄、怀塔布等,抱定“祖宗成法不可变”,接连上书慈禧,弹劫翁同和“结党私政”“揽权误国”,攻击维新运动。后慈禧下令撤去翁同和毓庆宫授读。变法后第五天,慈禧又迫使光绪下诏贬黜翁同和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将其革职,永不叙用。翁同和开缺,对光绪是一个沉重打击,“同和去,皇帝股肱顿失”。
翁同和晚年生活全仰赖门生亲友接济,甚至靠典卖字画度日。张謇先后四次到虞山探望翁同和,还经常派专人给翁同和送些白面、大米等生活用品,有时则汇款。
翁同和临终前咏诗一首: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自撰挽联一副: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予知免夫”
翁同和死后,流亡在瑞典的康有为异常悲痛,作诗十四章,其中一章为:
“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
王明资旧学,变法出元臣;
密勿谋帷幄,艰难救国民;
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
光绪死,慈禧死,三岁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时,为翁同和平反“翁同和著加恩开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
翁同和还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尤其擅书,名于当时,有“乾嘉后第一人”之誉。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奇人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