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创建一个国际融入的两岸和平环境

两岸关系,是一个兼具彼此互动,又各自牵涉国际因素的两个双元结构,其中可能导致两岸情势转移的互动变数颇多。然而,两岸政府在制订决策的过程里,是无法仅凭领导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要全面考量内部支持、对方反应以及国际观感。在国家利益挂帅的前提下,无论是两岸政府或者国际社会成员,对于两岸关系的走向,大多希望能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取得平衡点。让人欣慰的是,鼓励对话与维系和平,是各国政府不变的主张;而中国大陆的综合国力与经济成长引人瞩目,台湾的民主经验与经济成就则符合普世潮流,因此,两岸的发展成果,都能紧扣潮流脉动,向前持续推进。

令人扼腕的是,目前看来,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除了鼓励对话与和平呼吁外,大多还是受限于与中国大陆的交往,采取认同「一个中国」策略,在主权和国际参与上,偏向北京而委屈台湾。虽然台湾在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就,趋合世界主流,相较中国大陆民主人权有待改善的情况,各国还是给予台湾普遍的肯定。只不过,在国际现实的压力下,台湾很难以理想主义成分浓厚的民主人权成就,换取国际间的实质认同。

目前的台湾,正进入立法委员与总统选举的热潮中,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年里,两岸关系议题一定会像过去一样,成为各党候选人论述争鸣的焦点。即使各个政党对于两岸未来走向的终点设计有所不同,但在两岸互动的层面上,追求和平稳定,一直都是最受民众欢迎的主张。当然,中国大陆当局,也在各种场合宣示追求两岸和平互动的立场。当「和平」成为两岸共同交集的语言时,如何找寻可行的操作路径,跳越口号宣传层次,而且国际社会可以融入参与,应该才是两岸要认真思考的方向。

长久以来,北京一贯主张「两岸是中国人的两岸」、「两岸问题应由两岸自行解决」,但是衡量双边的不对称情势,已经缺乏像90年代那样的协议氛围。同时,在安全、经济、能源与地缘等议题上,台湾海峡也早已成为国际情势演变的关键点,除非国际社会的「鼓励对话」出于真诚,或者两岸真能坦然、不设限而且不具敌意地进行互动,否则两岸问题「自行解决」这样的设计,可能还是偏向于理想层次,不容易在现实中出现。因此,在无法抛弃国际因素,同时两岸找不到自行解决契机条件的情势下,或许可以让双方为主角,加上国际成员的折冲协调,形成一个有效的对话机制,是解决眼前两岸僵局的可行途径。当然,要说服北京进入这个赛局,并不容易;而如果北京提出要台湾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才有谈判空间,台湾势必又难以接受。不过,这个屈就于现实却带有理想色彩的思维,比起两岸「自行解决」,虽然多了一份实验性质,却拥有许多的国际范例可供借镜,未来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台湾观点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