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组织的发展与困境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表象背后,面临一连串社会问题的挑战,而各种数据告诉我们,环保问题可说是其中最明显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如:中国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0%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有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有20%的儿童因为空气污染而铅中毒、全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不到20%、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中国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速度加快…….等等。

而当全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皆积极介入该国环保政策与议题的同时,中国呢?就我们观察,中国环保组织似乎并没有在这场盛宴中缺席,从1994年中国第一个环保NGO「自然之友」的成立,紧接著「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的成立,之后环保NGO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较具规模与知名度的约五十几家,如上海的「热爱家园」、江苏的「绿色之友」、重庆的「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陕西的「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辽宁的「黑嘴鸥保护协会」以及吉林的「沿边绿色联合会」等。从拯救西藏羚羊、滇西金丝猴、披露淮河污染、北京动物园搬迁、到抗议怒江建水坝、反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等等,处处皆可见环保组织发挥影响力。

然而,我们是否能由此说明中国已然出现所谓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要回答此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中国国情的「基本面」,亦即在党国所控制的制度环境中,此些团体皆面临一个最大的困境--合法性,也就说,中国活跃的环保组织多是非法的。根据民政部所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双重管理体制」与「非竞争原则」之规定,大多数环保组织都无法找到「挂靠」的政府管理部门,但吊诡的是,为何此些社团依然可以存在?其中,政府的执法态度至为关键,由于此些社团对政权的威胁程度不高,且还有帮助政府推动环保教育的功能,因此,政府的态度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不鼓励、不干涉、不取缔」的策略,但这并不表示政府对这些组织没有控制,只不过实施的是「底线」控制,这一底线就是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一旦触及此一「底线」,此些社团就难逃被关闭,甚至镇压的命运。

「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社会开放的程度,当然,我们也熟知在我国民主化过程中,环保团体关于各种环境生态保护议题几乎是无役不与,如近来热门的「苏花高速公路」议题也不时见到环保组织的身影,而此亦代表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程度。然而,就此角度观察中国,其一方面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亟需社会自发力量的配合,但在党国统治下,却又深怕此些团体形成组织性的反对力量。若此种结构没改变,我们依然不应对中国市民社会力量的涌现有过多的期待。(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台湾观点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