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小学教材 千字文与三字经



 

在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一件唐代学童习字作业残本,大约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作。由于当时纸张残缺,学生们都用废弃公文背面写字,所练写的字为《千字文》,残存有“光、出、崐、玉、金、生”等二十六个字。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儿童进入蒙学前后使用的教材之一,此外还有《百家姓》、《三字经》,古人用这三种读物,教授给孩子伦理道德教育,名物、典故知识,以及对语文技能进行培训。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的《千字文》,很重视对刚入学的幼儿进行名物、典故等知识的教育。涉及天文、气象、历史、人事、地理、植物、饮食等内容。

  《百家姓》则是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广为流行的蒙学识字教材。关于作者的说法有两种,南宋人王明清考证认为《百家姓》即成书于宋初,是吴越不知名的“小民”所编。可是明末史学家谈迁根据《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姓》一卷,认为唐代已有《百家姓》,只是没有流传下来。后来流传的则是宋初所编以赵字打头的《百家姓》。这本《百家姓》一经编出,即流行开来,而且久盛不衰。宋元明清几代都用作蒙学识字教材,并且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达到家喻户晓程度,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背得几句。

  元代出了本《三字经》,风行于世,却没把《百家姓》压制下去,于是,《三字经》、《百家姓》同隋唐以来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三本书配合起来,构成一整套的启蒙识字教材。这些读物在当时非常流行。清末刘鹗所著《老残游记》第七回里,书店掌柜的说:“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得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

  人们在唐代敦煌文书中,还发现了不少小学教材,如《太公家教》、《开蒙要训》,《王梵志诗》、《李氏蒙求》等,多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

  据残卷考证,当时的小学生每天都要练习写字,从不间断。由老师写出范字三至五个,每一个范字下面留有空行,学生根据笔划结构摹写,每字反复写30-100多遍。另外,在此作业上还有老师批阅的字迹,老师甚至有批语“渐有少能,亦合甄赏”,激励一下自己的学生。

  直到1902 年8月15日清朝政府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开始,三篇教材逐步被淡出课堂。

本文留言

作者李冬琪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