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温家宝创纪录地用了2小时10分钟的时间,作了一个打印出来将近2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媒体多用一个“实”字,或用一句“直接回应社会公众诉求”来赞扬。西方媒体主要关注其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德国之声记者在此写下几点简单印象,包括报告在头一天发表意味着什么;中国显然财大气粗。
印象之一:透明度增强-民主仍然是难题
查历年中国两会,至少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是3月5日作的。但公众见到报告的时间一般在两会结束的时候。比如,2006年是3月15日由新华社公布。这次却是第一天就已经全文见报。换句话说,如果根据代表们的重要意见需要作出一定修改,将会明显地体现出来。这看来是中国政府作的一个透明化的尝试。或许也给了中国内外的公众一个机会,看看两会上代表的意见是否有被采纳的机会。
这个透明度的增强与北京奥运前后开放外国记者的采访是相关联的。中国媒体称,这是今年1月中国开放境外媒体采访后外国记者的“第一场盛宴”。共有2000 多名记者采访两会,来自港澳台的有400多位,来自外国的有135个媒体的560人。这些外国记者反倒成了许多中国媒体追逐报导的对象。假如这个开放采访的制度能够在奥运后延续下去,无疑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温家宝在两会前发表的文章里,就说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提出“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并没有给予定义和解释。只是强调了基层民主建设和中央的法治建设。估计在这个问题上,很长时间里中国也不会拿出很具体的解释和定义来,似有当初经济改革初期那种摸着石子过河的味道。中国有两大问题是很难拿出定义和答案来的,一是中国货币是否、何时会自由兑换;二是中国最终的民主目标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有很多种答案,其中包括永远不彻底地搞,当然也包括到瓜熟蒂落了再说。
但从本次两会的两个动向看,中国在做出小步的尝试。一是宣布今后会有民主党派人士成为(部级的)国家领导人;二是本次两会的增加透明度。看来,将来至少相当长时间里也只会是小步的尝试。
印象之二:财大气粗
这个政府工作报告,给笔者非常深刻的印象是:财大气粗。套用宋丹丹最新名言:“你太有财了。”
温家宝报告里提出“三个高于”,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的投入和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要高于上年。报告中提到不少数字,比如:今年拟从去年超收收入中安排500亿元设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三农”的中央财政资金增加520亿元;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增加 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高校的奖学金、助学金,由中央财政支出的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安排200亿元;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上年增加58亿元;为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8 亿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央财政支出比去年增加247亿元。
在那么多领域,光是中央财政支出就以百亿或十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真的好厉害。这里还要算上政府工作报告里没有提到的、在预算里才体现的军费之增加近18%。
在德国和西方其它工业国家,要实施一项改革,只能是挖东墙补西墙。国家没有“闲钱”,这使每一项改革都非常困难,要花很多时间来辩论,最后也很难说就能通过。而中国出手几十几百亿,真让西方工业国的政府羡慕死。从总体上看,西方工业国家当然比现在的中国富裕,收入很高,人均收入更高。但是,要改革,要钱,又不能无穷扩大国债(欧盟还有3%的门槛),只能从现有资源里想办法。
而中国不仅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不一定都是能拿得出来的钱),更重要的是还有“超收”,国家经营的“利润”很大。从国家的净收入上看,中国说不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这也给了中国以很大的改革空间。当然,社保这些重大课题所需要的钱太多,也许不能一下子解决。但中国显然有能力一步步地在国家和社会的协调下来解决这些问题。简单对比以往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附加印象: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议题已经局部从怎么赚钱转到了怎么花钱(当然怎么赚钱仍然是报告的一个重点)。
印象之三:具体应对“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国媒体谈到报告的“实”字,和“直接回应社会公众诉求”。温家宝这个两个多小时的超长报告比起以往,确实具体了很多。而且,确实是在朝着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方向在努力。
房地产业在温家宝报告中居然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在自然顺序上排在了“三农”之前。就房地产业,温家宝提出四点;就“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提出了四点;就节能和保护环境谈了七点;就教育发展和公平,提出“两项重大措施”;就卫生事业,提出四件事。
这些问题的具体化,显然是针对民众的要求的。一年来,中国媒体作过不少对老百姓最关心什么的调查,比如新华网的一个关于2006年中国经济走势的民意调查,点击选择“房价涨还是降”的占了79%,高居网民关心的首位;“医疗收费是否会下降”以72%居第2位;“教育乱收费是否会下降”以66%居第3。还有一个官方网站调查网民最关心的十大问题,也包括房价等问题。有网民说:“老百姓最关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书价、药价、房价。”这里能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应。
温家宝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提法。尽管针对陈水扁日前推出的“四要一没有”,说要“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但仍强调 “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军费问题,也是“只做不说”,没有放在有那么多数字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温家宝还多次把贸易顺差太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这似乎也可理解成对某种国际“和谐”的追求,自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大谈怎么花钱的问题。
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外,本次两会意义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却也许还是“物权法”的通过。如果这个法律能够通过,尤其是如果能让民众实际上(土地使用期自动延期)拥有土地,将意味着另一个层次的社会“和谐”。
来源:
印象之一:透明度增强-民主仍然是难题
查历年中国两会,至少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是3月5日作的。但公众见到报告的时间一般在两会结束的时候。比如,2006年是3月15日由新华社公布。这次却是第一天就已经全文见报。换句话说,如果根据代表们的重要意见需要作出一定修改,将会明显地体现出来。这看来是中国政府作的一个透明化的尝试。或许也给了中国内外的公众一个机会,看看两会上代表的意见是否有被采纳的机会。
这个透明度的增强与北京奥运前后开放外国记者的采访是相关联的。中国媒体称,这是今年1月中国开放境外媒体采访后外国记者的“第一场盛宴”。共有2000 多名记者采访两会,来自港澳台的有400多位,来自外国的有135个媒体的560人。这些外国记者反倒成了许多中国媒体追逐报导的对象。假如这个开放采访的制度能够在奥运后延续下去,无疑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温家宝在两会前发表的文章里,就说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提出“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并没有给予定义和解释。只是强调了基层民主建设和中央的法治建设。估计在这个问题上,很长时间里中国也不会拿出很具体的解释和定义来,似有当初经济改革初期那种摸着石子过河的味道。中国有两大问题是很难拿出定义和答案来的,一是中国货币是否、何时会自由兑换;二是中国最终的民主目标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有很多种答案,其中包括永远不彻底地搞,当然也包括到瓜熟蒂落了再说。
但从本次两会的两个动向看,中国在做出小步的尝试。一是宣布今后会有民主党派人士成为(部级的)国家领导人;二是本次两会的增加透明度。看来,将来至少相当长时间里也只会是小步的尝试。
印象之二:财大气粗
这个政府工作报告,给笔者非常深刻的印象是:财大气粗。套用宋丹丹最新名言:“你太有财了。”
温家宝报告里提出“三个高于”,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用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的投入和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要高于上年。报告中提到不少数字,比如:今年拟从去年超收收入中安排500亿元设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三农”的中央财政资金增加520亿元;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增加 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高校的奖学金、助学金,由中央财政支出的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安排200亿元;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上年增加58亿元;为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8 亿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央财政支出比去年增加247亿元。
在那么多领域,光是中央财政支出就以百亿或十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真的好厉害。这里还要算上政府工作报告里没有提到的、在预算里才体现的军费之增加近18%。
在德国和西方其它工业国家,要实施一项改革,只能是挖东墙补西墙。国家没有“闲钱”,这使每一项改革都非常困难,要花很多时间来辩论,最后也很难说就能通过。而中国出手几十几百亿,真让西方工业国的政府羡慕死。从总体上看,西方工业国家当然比现在的中国富裕,收入很高,人均收入更高。但是,要改革,要钱,又不能无穷扩大国债(欧盟还有3%的门槛),只能从现有资源里想办法。
而中国不仅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不一定都是能拿得出来的钱),更重要的是还有“超收”,国家经营的“利润”很大。从国家的净收入上看,中国说不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这也给了中国以很大的改革空间。当然,社保这些重大课题所需要的钱太多,也许不能一下子解决。但中国显然有能力一步步地在国家和社会的协调下来解决这些问题。简单对比以往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附加印象: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议题已经局部从怎么赚钱转到了怎么花钱(当然怎么赚钱仍然是报告的一个重点)。
印象之三:具体应对“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国媒体谈到报告的“实”字,和“直接回应社会公众诉求”。温家宝这个两个多小时的超长报告比起以往,确实具体了很多。而且,确实是在朝着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方向在努力。
房地产业在温家宝报告中居然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在自然顺序上排在了“三农”之前。就房地产业,温家宝提出四点;就“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提出了四点;就节能和保护环境谈了七点;就教育发展和公平,提出“两项重大措施”;就卫生事业,提出四件事。
这些问题的具体化,显然是针对民众的要求的。一年来,中国媒体作过不少对老百姓最关心什么的调查,比如新华网的一个关于2006年中国经济走势的民意调查,点击选择“房价涨还是降”的占了79%,高居网民关心的首位;“医疗收费是否会下降”以72%居第2位;“教育乱收费是否会下降”以66%居第3。还有一个官方网站调查网民最关心的十大问题,也包括房价等问题。有网民说:“老百姓最关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书价、药价、房价。”这里能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应。
温家宝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提法。尽管针对陈水扁日前推出的“四要一没有”,说要“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但仍强调 “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军费问题,也是“只做不说”,没有放在有那么多数字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温家宝还多次把贸易顺差太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这似乎也可理解成对某种国际“和谐”的追求,自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大谈怎么花钱的问题。
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外,本次两会意义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却也许还是“物权法”的通过。如果这个法律能够通过,尤其是如果能让民众实际上(土地使用期自动延期)拥有土地,将意味着另一个层次的社会“和谐”。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你太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