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为造英雄而通敌?
打仗的时候,双方力求用最便捷的手段消灭敌人。能在一秒钟内杀死对手,绝不等到下一秒。而拍电影的时候却往往需要照顾敌人。特别要防止过早把主要对手弄死,导致后面没了戏。明明一枪能打死,却偏要搞得枪林弹雨全打歪,或者根本就忘了开枪。一切都为了最后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徒手格斗。黄继光的事迹,不像作战,更像电影。
中共宣传故事里每逢说到敌人地堡,都有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好像一遇敌人地堡,“我军”战士手里的枪就全都成了烧火棍。别指望用枪压制住敌人。除非派人去把它炸掉,否则它可以一直扫射不停。这是扯淡,拍电影的干活。实战中哪有刀枪不入的地堡射孔?子弹既能从射孔内打出来,当然也能从外面打进去。射击地堡射孔并不比射击匍匐单兵目标更难。
军训用的“射孔靶”,面积相当于“胸环靶”去掉头部的部份。能打中胸环靶7环以内的一枪,必定能打中射孔靶。中国高中生军训射击项目,一般是射击百米距离上的胸环靶。五发三中(6环以内)为及格。黄继光要堵的那个枪眼,距离我方阵地才50多米(万福来说的)。百米距离上打中6环的一枪,在50米距离上就能中8环。也就是说,达到中学生军训打靶成绩及格线的人举枪朝黄继光前面那个美军射孔开五枪,应能打进去三抢。
就算当天参战的四十五师官兵全是菜鸟,射击成绩输给中学生,也不该少于五发两中吧?令五名“菜鸟”战士持步枪每人朝那火力点射击五发。包括瞄准、击发、隐蔽、退壳、上膛,再观察瞄准等动作,一分钟可全部完成。到这时已有10发左右的子弹打入该射孔。请问什么样的美军射手能够挺住不倒?
步兵在开阔平坦的地区对抗地堡比较吃亏。但在地形起伏多变的上甘岭地区,则是地堡火力点比较吃亏。特别是在夜间。当复杂地形、树木草丛以及烟尘等可能扰乱视线的物体被夜幕掩盖后,连续喷火的机枪口显得格外耀眼。更易于瞄准。志愿军进攻部队藉着夜幕隐蔽在崎岖复杂的地形下。敌机枪来回扫射仅仅起到阻吓作用。并不能造成严重杀伤。美军地堡孤单且无法移动,而志愿军部队人多、分散而且机动灵活。双方在这种形势下展开对射,地堡火力点最多经过一两分钟就会被志愿军压制住。一旦压制成功后,再派人前去爆破,既省时又少伤亡。而且这正是步兵在作战中反制敌火力点的正确措施。决不应该不先行压制敌方火力就让战士顶着猛烈扫射前往爆破。若当天现场志愿军指挥员能按照正常程序指挥的话,几分钟内就可以解决该敌火力点。轮不到黄继光出场。
但根据“各方仔细核查”版以及万福来等人的叙述。现场情况极不正常。在场的志愿军大部队奇怪地沉默着,并不开枪压制敌人的火力。大家眼睁睁看着一批批战士在敌火不受压制的情况下前往爆破,全部阵亡。最后黄继光带伤来到地堡前刚要投弹,又被敌一梭子弹打倒在地。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敌人的累累罪行还是没有引发黄继光身后大部队的战友们复仇的子弹。现场志愿军部队依然四平八稳地“全军趴着不动,围观一人玩命”。黄继光胸口中了五抢,“鲜血汨汨地流”。大部队官兵却残忍无比地等着看着无动于衷。请问这是怎样的冷血背叛?难道地堡被黄继光承包了,你们其他人都不好意思侵权?假如不是老天实在看不下去,下起“阵阵冷雨”把黄继光淋醒的话,大家就打算这么一直等着看着直到天亮被美军飞机大炮轰回去吗?
上述场景,若在八一厂严寄洲导演主持下进行的话,尚可理解。但在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营参谋长张广生手下出这等事,他们逃不了通敌罪嫌。其中以负责现场指挥的连长万福来的嫌疑最大。无论在“各方仔细核查”版故事中,还是他本人的回忆文章中,均不见他组织过有效的火力压制。他不顾猛烈的敌火派人直接去爆破(实际是去牺牲)。人们要问:万福来你为什么不组织火力压制?为什么故意让命令战士顶着敌人扫射前往爆破,以至于一批接一批地牺牲掉?
问题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了解解放军战斗条令的人知道,即便没人指挥,志愿军战士本来也会自动向敌火力点开枪。解放军每个战士都知道“枪声就是命令”的原则。当战士在战场上遭遇敌人射击时,除非指挥员有相反命令,否则均应立即还击。若他们能自行还击的话,地堡火力点也会很快被压制解决掉,轮不到黄继光去炸去堵。现场大部队长时间沉默围观的奇怪现象,显示战士们接到了“不许射击”一类的命令。这样看来,万福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称职。更有故意作梗,阻碍战士正常战斗之嫌。推断起来,他这个连长更可能是敌特潜伏人员,美军的干活。
其实本人并不真的认为万福来等通敌。完全是“各方仔细核查”版以及万福来们自己提供的情节太可疑。使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推论。总之,若要成全黄继光的英雄之举,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他万某人等通敌,故意约束本军火力拖延战斗。而如果他们拒绝通敌,则大部队战士早在黄继光来到前就打掉该火力点,轮不到黄继光当英雄。二者必居其一,二者只能选一。单看他愿意选哪个了。
更怪的是,好像地堡里的美军射手也通敌。而且是“舍身通敌”。按照“各方仔细核查”版,当黄继光第一次举起手雷时,该美军射手一口气朝黄的胸部打进五发子弹。可是后来当黄继光醒来再次举起手雷时,那家伙却不再朝他开枪了。
这个美军射手有问题。黄继光躺在不到十(万福来说是五、六)米的地方,还有照明弹帮助,该射手能够看到他的一举一动。要知道,黄继光的细微举动,甚至离他几十米远的志愿军战友们都看见并“经过各方仔细核查后”写进了故事里。这些情节更应当被近在咫尺的美军射手看见。特别是黄继光“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的手中还有一枚大手雷。美军射手岂敢忽略?当雨把黄继光淋醒时,当黄继光痛苦呼吸时,特别是当着黄继光“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臂”的时候,美军射手理应再次朝黄继光射击。可他竟然无动于衷。
明明看见黄继光有手雷,明明看到他在喘气活动,甚至再次举起手雷,却再也不朝他开火了。硬是眼睁睁地让他把手雷扔过来炸死自己?这是什么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式白求恩?
此外,据“各方仔细核查”版的说法,那地堡后的山上还有“两个营一千二百多”敌人。当我军大部队全都趴着围观黄继光在地堡前挣扎的时候,这“一千二百多”美国鬼子似乎也没有任何动静。好像他们的任务不是在地堡前后左右的阵地上同时阻击志愿军,而是远远地坐在山上恭候志愿军上来歼灭自己。莫非是美八军“军党委”刚刚通过决议,要不惜代价帮助志愿军树立一个“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否则怎么解释?
这哪里是战争?分明是孩童过家家。
“喝令敌军我军都别动,黄继光来也!”的怪现象,全由造英雄而起,并非实际战情。上甘岭那种地形上,几个固定不动的火力点并不能挡住大批志愿军从不同方向的进攻,而摧毁一座“地堡”也不可能给志愿军带来“海涛”般涌进的便利。美军刚刚取得这一带的阵地,白天要忙于清剿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晚上要对付志愿军的反攻。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修筑子母配套、成行成列的地堡群让志愿军“过五关斩六将”。那天晚上美军抗击着多方向进攻的志愿军部队。双方士兵多次发生徒手格斗,完全是一次混乱惨烈的厮杀。“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却把这复杂混乱的战斗现场按照输出英雄的要求公式化简单化了:一个地堡令我全军束手无策,一个英雄挺身堵死地堡,一次巨大胜利就此来临。壮哉伟哉。可惜假哉!
十六、“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还能战斗
“各方仔细核查”版里说,当黄继光爬到离地堡八、九米处正准备投出手雷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将他的胸膛“射穿了五个洞”。这两位新华社记者显然没有高速枪弹伤方面的知识。他们狠心地让黄继光胸中五弹,然后还要他继续做动作。
以超音速飞行的枪弹是高速枪弹。高速枪弹伤完全不同于同等直径的钢筋刺穿身体所造成的创伤,也不同于手枪等低速枪弹造成的枪伤。美军在朝鲜使用的 M1918A2轻机枪,弹丸初速为853.4米/秒。高速枪弹主要以其所携带的动能杀伤受害人。高速枪弹遭遇人体骤然减速时,将其所携带的强大动能释放于人体,造成比弹丸直径大许多倍的严重破坏。
研究资料表明,高速子弹击中人体时,动能在弹丸前端聚集形成一个数倍于弹丸直径的球状冲击波。一颗7.62毫米子弹形成的球状冲击波直径接近于一枚鸡蛋。冲击波高速推进,整齐切断人体组织,受打击的骨骼会碎成小片,脏器被捣成浆状。遇到充满液体的大血管、肝脏、胃部等时,动能还会沿着液体传递。造成脏器爆裂以及远端伤害。这就是有人胸腹部中弹而口鼻喷血的原因。人体骨骼或者坚硬肌体的反作用力还会使弹丸出现拐弯、打横甚至翻滚现象,此时伤害加倍严重。冲击波在离开人体瞬间往往将出口处的较大块组织捣烂喷出。在人体上留下可怕的伤口。
这还没完。当子弹穿过人体而去时,弹道周围组织又将刚刚吸收的动能向体内猛烈扩散,造成类似“爆炸”般的效应。它使人体内瞬间爆出一个比弹丸直径大十几倍的伤腔。该伤腔持续数毫秒,但所造成的破坏几乎与球形冲击波同样严重。就是说,即便子弹从离心脏十几厘米远的地方通过,心脏也可能在瞬间伤腔出现时遭到强烈挤压而破裂甚至被捣烂。子弹速度越快,上述损害越严重。
黄继光在不到十米处被击中,承受的是刚刚脱离枪口,以两倍半音速飞行的高速子弹。此时的弹丸破坏力最大。一颗子弹即足以打烂一个拳头大小的区域,更何堪五颗?位于胸腔内和后部的心脏、主动脉、脊椎等一旦被打坏,人还怎么做战斗动作?
退一万步讲,就算黄继光胸腔内地要害器官都逃过打击。开放性气胸也使他不可能继续战斗。五弹贯胸,留下前后十个进出伤口,其总面积大大超过气管的截面积。这意味着他的肺泡完全无法舒张,对全身的供氧终止。加上大量失血,黄继光将在几分钟内因大脑缺氧而休克,再后不久即出现脑死亡。他哪里还可能在昏迷后被“阵阵冷雨”淋醒,然后爬起来扔手雷,然后又被手雷震昏,然后再度复醒,然后看到了后面战友首长,想起祖国亲人,感觉到马特洛索夫在鼓励他等等,然后他爬向地堡,然后转回身向战友“说了句什么”,最后完成“惊天壮举”?
新华社两位记者的奇文证明现场没有发生过“黄继光堵枪眼”的事,他们手头没有真实的材料。无章可循。别无选择只好依靠想像编造。一旦编造的事情超出作者的知识范围时就要出错。两位记者对高速弹伤原理一无所知。编造起来怎能不出错?
不但是两位记者,其他叙述“黄继光堵枪眼”事迹的人也犯有同样的错误。例如万福来,居然告诉别人说,黄继光牺牲后,他注意到黄继光身上7处枪伤“竟无一处流血,地堡前也无血迹。”看来万福来是要人们相信黄继光在途中把血流尽,变成“干”黄继光。堵上枪眼后再打也打不出血了。
这位大爷说法够耸人听闻的。他可能不知道,人不可能以没有血液循环的身体去完成动作。其实远在身上的血流尽之前,人早已因为血压过低而丧失意识了。万福来更应该清楚,“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是不宜多讲细节的。做宣传时泛泛地说一句“黄继光烈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就够了,根本没有必要添加这种弄巧成拙的细节。但他知识贫乏,听多了革命宣传,竟把“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当真了。以为革命者在身上的血液都放干后还能做动作。于是有鼻子有眼地“亲眼见证”了黄继光滴血不剩而完成的任务的“壮举”。
这个万福来,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爱吹牛的人。为了使别人相信自己的说法,他们喜欢自作聪明地添加些不必要的细节以帮助“证明”他们所说不虚。不幸的是这类蛇足往往帮了倒忙。万福来是“黄继光堵枪眼”的首位报告者。第一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中“边堵枪眼边观察了望敌情”的神功,极有可能最先由他叙述,再由刘云魁行文发表出来。黄继光事迹的“见证者”是这样一个诚信很差的人,更砸实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虚假性质。
十七、手雷
各种版本都说黄继光在近距离向敌堡投掷手雷。那距离有多近?有的说不足十米,有的说七、八米。2000年万福来告诉新华社记者说,“在爬到离碉堡五、六米远处,黄继光奋力投出一个手雷”。
普通反步兵手榴弹的爆炸力不足以炸塌地堡。炸地堡必须使用威力强大的反坦克手雷。当年志愿军使用的“手雷”,是苏制一九四三式反坦克手雷。这种手雷内装612克TNT炸药。用爆炸产生的高压聚能来击穿75毫米以下厚度的钢板。它的强大爆炸力会使20米内的无防护人员遭受严重杀伤。但该手雷重1200克,普通俄罗斯人要把它扔出20米并不容易。因此此种手雷也被戏称为“自杀弹”。而黄继光却在近到五、六米距离上使用它。我们不禁要质疑:黄继光怎样在这种手雷的爆炸后依然存活?要知道,他在此前已经胸中五弹,臂中两弹,“鲜血汨汨地流”着昏迷过一阵了。
2003年6月2日中国东北网上刊登一则新闻,说明了100克TNT炸药的破坏力有多大。该则新闻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一住宅楼的七楼发生爆炸。“爆炸造成房屋后部混凝土预制板被破坏,八楼和九楼的楼板被毁坏。家具、门窗的碎片散落在方圆100米的范围内”。“估计爆炸当量相当于100克TNT炸药”。我们知道,九楼楼板离七楼炸点的距离约六米,这相当于黄继光与手雷炸点的距离。但黄继光和炸点之间并没“八楼楼板”挡着,且承受着多出五倍的爆炸当量。请问黄继光身躯的抗爆能力要比钢筋水泥楼板强多少,才能保证在手雷爆炸时不出现躯干破裂肢体断离的后果?即便不被炸掉手脚,黄继光至少要被爆炸气浪向后推出数米远。这个情节怎么没有被“各方仔细核查”到?
更有甚者。在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专题中,《解放军报》的一篇文章居然说黄继光“在抵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 “各方仔细核查”版说黄继光只投过一枚手雷。这已经远超过黄继光身体承受能力了。“各方仔细核查”版没有让黄继光被当即炸死,至少也让他晕过去了一阵。而解放军报更狠,不由分说给改成“连投几枚手雷”。且连晕都不让黄继光晕一下。其根据来自何处?究竟是黄继光有一副钢筋铁骨的身躯,还是那些手雷全都受潮失效,只剩鞭炮般的威力?这篇文章的作者竟是一个什么“军事百科研究部”。我猜它的挂靠单位,应该是总政幼儿园大班故事教研组。
关于手雷,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探讨。据“各方仔细核查”版,黄继光是在“挺起胸”欲将手雷投出时胸中了五弹。然后他“昏迷了过去”。该文说他在昏迷的时候手还握着那枚手雷。但人在昏迷时能否继续握住东西,我觉得甚可疑。因为现实中的人在昏迷时手中东西都会掉落。如果黄继光在昏迷后也松手的话,这枚手雷就会起变化,使得黄继光无法再使用它。
这种手雷在投出前已经拔掉保险销。投掷者以手握住弹柄,不让贴在弹柄上的保险片弹开。手雷一出手,该保险片即在弹簧作用下弹开,弹柄下部一个套筒也被弹簧推动褪离弹柄,套筒里的两条长1米左右的布条就会伸展出来以保持弹头向前的飞行姿态。与此同时,手雷的碰炸引信也解脱保险进入战斗状态,此时稍有碰撞即引爆手雷。
如果黄继光在中了五弹后松了手(正常情况下会的),那枚手雷会自行弹开,套筒脱落,布条展开,引信进入战斗状态。要么在脱落触地瞬间爆炸,要么在黄继光醒来后试图将它投出时爆炸。无论何种情况,堵枪眼壮举都无法实现。
我们需要在医学上证明人在胸中五弹后还能保持手掌的有效抓握姿势。否则黄继光这一关过不去。千万别跟我说用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能做到中弹昏迷而不松手。众所周知该思想的所有者自己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如果该思想灵验的话,他至少可以不必依赖过量安眠药才能入睡了。
(连载之六完)
打仗的时候,双方力求用最便捷的手段消灭敌人。能在一秒钟内杀死对手,绝不等到下一秒。而拍电影的时候却往往需要照顾敌人。特别要防止过早把主要对手弄死,导致后面没了戏。明明一枪能打死,却偏要搞得枪林弹雨全打歪,或者根本就忘了开枪。一切都为了最后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徒手格斗。黄继光的事迹,不像作战,更像电影。
中共宣传故事里每逢说到敌人地堡,都有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好像一遇敌人地堡,“我军”战士手里的枪就全都成了烧火棍。别指望用枪压制住敌人。除非派人去把它炸掉,否则它可以一直扫射不停。这是扯淡,拍电影的干活。实战中哪有刀枪不入的地堡射孔?子弹既能从射孔内打出来,当然也能从外面打进去。射击地堡射孔并不比射击匍匐单兵目标更难。
军训用的“射孔靶”,面积相当于“胸环靶”去掉头部的部份。能打中胸环靶7环以内的一枪,必定能打中射孔靶。中国高中生军训射击项目,一般是射击百米距离上的胸环靶。五发三中(6环以内)为及格。黄继光要堵的那个枪眼,距离我方阵地才50多米(万福来说的)。百米距离上打中6环的一枪,在50米距离上就能中8环。也就是说,达到中学生军训打靶成绩及格线的人举枪朝黄继光前面那个美军射孔开五枪,应能打进去三抢。
就算当天参战的四十五师官兵全是菜鸟,射击成绩输给中学生,也不该少于五发两中吧?令五名“菜鸟”战士持步枪每人朝那火力点射击五发。包括瞄准、击发、隐蔽、退壳、上膛,再观察瞄准等动作,一分钟可全部完成。到这时已有10发左右的子弹打入该射孔。请问什么样的美军射手能够挺住不倒?
步兵在开阔平坦的地区对抗地堡比较吃亏。但在地形起伏多变的上甘岭地区,则是地堡火力点比较吃亏。特别是在夜间。当复杂地形、树木草丛以及烟尘等可能扰乱视线的物体被夜幕掩盖后,连续喷火的机枪口显得格外耀眼。更易于瞄准。志愿军进攻部队藉着夜幕隐蔽在崎岖复杂的地形下。敌机枪来回扫射仅仅起到阻吓作用。并不能造成严重杀伤。美军地堡孤单且无法移动,而志愿军部队人多、分散而且机动灵活。双方在这种形势下展开对射,地堡火力点最多经过一两分钟就会被志愿军压制住。一旦压制成功后,再派人前去爆破,既省时又少伤亡。而且这正是步兵在作战中反制敌火力点的正确措施。决不应该不先行压制敌方火力就让战士顶着猛烈扫射前往爆破。若当天现场志愿军指挥员能按照正常程序指挥的话,几分钟内就可以解决该敌火力点。轮不到黄继光出场。
但根据“各方仔细核查”版以及万福来等人的叙述。现场情况极不正常。在场的志愿军大部队奇怪地沉默着,并不开枪压制敌人的火力。大家眼睁睁看着一批批战士在敌火不受压制的情况下前往爆破,全部阵亡。最后黄继光带伤来到地堡前刚要投弹,又被敌一梭子弹打倒在地。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敌人的累累罪行还是没有引发黄继光身后大部队的战友们复仇的子弹。现场志愿军部队依然四平八稳地“全军趴着不动,围观一人玩命”。黄继光胸口中了五抢,“鲜血汨汨地流”。大部队官兵却残忍无比地等着看着无动于衷。请问这是怎样的冷血背叛?难道地堡被黄继光承包了,你们其他人都不好意思侵权?假如不是老天实在看不下去,下起“阵阵冷雨”把黄继光淋醒的话,大家就打算这么一直等着看着直到天亮被美军飞机大炮轰回去吗?
上述场景,若在八一厂严寄洲导演主持下进行的话,尚可理解。但在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营参谋长张广生手下出这等事,他们逃不了通敌罪嫌。其中以负责现场指挥的连长万福来的嫌疑最大。无论在“各方仔细核查”版故事中,还是他本人的回忆文章中,均不见他组织过有效的火力压制。他不顾猛烈的敌火派人直接去爆破(实际是去牺牲)。人们要问:万福来你为什么不组织火力压制?为什么故意让命令战士顶着敌人扫射前往爆破,以至于一批接一批地牺牲掉?
问题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了解解放军战斗条令的人知道,即便没人指挥,志愿军战士本来也会自动向敌火力点开枪。解放军每个战士都知道“枪声就是命令”的原则。当战士在战场上遭遇敌人射击时,除非指挥员有相反命令,否则均应立即还击。若他们能自行还击的话,地堡火力点也会很快被压制解决掉,轮不到黄继光去炸去堵。现场大部队长时间沉默围观的奇怪现象,显示战士们接到了“不许射击”一类的命令。这样看来,万福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称职。更有故意作梗,阻碍战士正常战斗之嫌。推断起来,他这个连长更可能是敌特潜伏人员,美军的干活。
其实本人并不真的认为万福来等通敌。完全是“各方仔细核查”版以及万福来们自己提供的情节太可疑。使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推论。总之,若要成全黄继光的英雄之举,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他万某人等通敌,故意约束本军火力拖延战斗。而如果他们拒绝通敌,则大部队战士早在黄继光来到前就打掉该火力点,轮不到黄继光当英雄。二者必居其一,二者只能选一。单看他愿意选哪个了。
更怪的是,好像地堡里的美军射手也通敌。而且是“舍身通敌”。按照“各方仔细核查”版,当黄继光第一次举起手雷时,该美军射手一口气朝黄的胸部打进五发子弹。可是后来当黄继光醒来再次举起手雷时,那家伙却不再朝他开枪了。
这个美军射手有问题。黄继光躺在不到十(万福来说是五、六)米的地方,还有照明弹帮助,该射手能够看到他的一举一动。要知道,黄继光的细微举动,甚至离他几十米远的志愿军战友们都看见并“经过各方仔细核查后”写进了故事里。这些情节更应当被近在咫尺的美军射手看见。特别是黄继光“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的手中还有一枚大手雷。美军射手岂敢忽略?当雨把黄继光淋醒时,当黄继光痛苦呼吸时,特别是当着黄继光“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臂”的时候,美军射手理应再次朝黄继光射击。可他竟然无动于衷。
明明看见黄继光有手雷,明明看到他在喘气活动,甚至再次举起手雷,却再也不朝他开火了。硬是眼睁睁地让他把手雷扔过来炸死自己?这是什么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式白求恩?
此外,据“各方仔细核查”版的说法,那地堡后的山上还有“两个营一千二百多”敌人。当我军大部队全都趴着围观黄继光在地堡前挣扎的时候,这“一千二百多”美国鬼子似乎也没有任何动静。好像他们的任务不是在地堡前后左右的阵地上同时阻击志愿军,而是远远地坐在山上恭候志愿军上来歼灭自己。莫非是美八军“军党委”刚刚通过决议,要不惜代价帮助志愿军树立一个“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否则怎么解释?
这哪里是战争?分明是孩童过家家。
“喝令敌军我军都别动,黄继光来也!”的怪现象,全由造英雄而起,并非实际战情。上甘岭那种地形上,几个固定不动的火力点并不能挡住大批志愿军从不同方向的进攻,而摧毁一座“地堡”也不可能给志愿军带来“海涛”般涌进的便利。美军刚刚取得这一带的阵地,白天要忙于清剿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晚上要对付志愿军的反攻。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修筑子母配套、成行成列的地堡群让志愿军“过五关斩六将”。那天晚上美军抗击着多方向进攻的志愿军部队。双方士兵多次发生徒手格斗,完全是一次混乱惨烈的厮杀。“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却把这复杂混乱的战斗现场按照输出英雄的要求公式化简单化了:一个地堡令我全军束手无策,一个英雄挺身堵死地堡,一次巨大胜利就此来临。壮哉伟哉。可惜假哉!
十六、“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还能战斗
“各方仔细核查”版里说,当黄继光爬到离地堡八、九米处正准备投出手雷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将他的胸膛“射穿了五个洞”。这两位新华社记者显然没有高速枪弹伤方面的知识。他们狠心地让黄继光胸中五弹,然后还要他继续做动作。
以超音速飞行的枪弹是高速枪弹。高速枪弹伤完全不同于同等直径的钢筋刺穿身体所造成的创伤,也不同于手枪等低速枪弹造成的枪伤。美军在朝鲜使用的 M1918A2轻机枪,弹丸初速为853.4米/秒。高速枪弹主要以其所携带的动能杀伤受害人。高速枪弹遭遇人体骤然减速时,将其所携带的强大动能释放于人体,造成比弹丸直径大许多倍的严重破坏。
研究资料表明,高速子弹击中人体时,动能在弹丸前端聚集形成一个数倍于弹丸直径的球状冲击波。一颗7.62毫米子弹形成的球状冲击波直径接近于一枚鸡蛋。冲击波高速推进,整齐切断人体组织,受打击的骨骼会碎成小片,脏器被捣成浆状。遇到充满液体的大血管、肝脏、胃部等时,动能还会沿着液体传递。造成脏器爆裂以及远端伤害。这就是有人胸腹部中弹而口鼻喷血的原因。人体骨骼或者坚硬肌体的反作用力还会使弹丸出现拐弯、打横甚至翻滚现象,此时伤害加倍严重。冲击波在离开人体瞬间往往将出口处的较大块组织捣烂喷出。在人体上留下可怕的伤口。
这还没完。当子弹穿过人体而去时,弹道周围组织又将刚刚吸收的动能向体内猛烈扩散,造成类似“爆炸”般的效应。它使人体内瞬间爆出一个比弹丸直径大十几倍的伤腔。该伤腔持续数毫秒,但所造成的破坏几乎与球形冲击波同样严重。就是说,即便子弹从离心脏十几厘米远的地方通过,心脏也可能在瞬间伤腔出现时遭到强烈挤压而破裂甚至被捣烂。子弹速度越快,上述损害越严重。
黄继光在不到十米处被击中,承受的是刚刚脱离枪口,以两倍半音速飞行的高速子弹。此时的弹丸破坏力最大。一颗子弹即足以打烂一个拳头大小的区域,更何堪五颗?位于胸腔内和后部的心脏、主动脉、脊椎等一旦被打坏,人还怎么做战斗动作?
退一万步讲,就算黄继光胸腔内地要害器官都逃过打击。开放性气胸也使他不可能继续战斗。五弹贯胸,留下前后十个进出伤口,其总面积大大超过气管的截面积。这意味着他的肺泡完全无法舒张,对全身的供氧终止。加上大量失血,黄继光将在几分钟内因大脑缺氧而休克,再后不久即出现脑死亡。他哪里还可能在昏迷后被“阵阵冷雨”淋醒,然后爬起来扔手雷,然后又被手雷震昏,然后再度复醒,然后看到了后面战友首长,想起祖国亲人,感觉到马特洛索夫在鼓励他等等,然后他爬向地堡,然后转回身向战友“说了句什么”,最后完成“惊天壮举”?
新华社两位记者的奇文证明现场没有发生过“黄继光堵枪眼”的事,他们手头没有真实的材料。无章可循。别无选择只好依靠想像编造。一旦编造的事情超出作者的知识范围时就要出错。两位记者对高速弹伤原理一无所知。编造起来怎能不出错?
不但是两位记者,其他叙述“黄继光堵枪眼”事迹的人也犯有同样的错误。例如万福来,居然告诉别人说,黄继光牺牲后,他注意到黄继光身上7处枪伤“竟无一处流血,地堡前也无血迹。”看来万福来是要人们相信黄继光在途中把血流尽,变成“干”黄继光。堵上枪眼后再打也打不出血了。
这位大爷说法够耸人听闻的。他可能不知道,人不可能以没有血液循环的身体去完成动作。其实远在身上的血流尽之前,人早已因为血压过低而丧失意识了。万福来更应该清楚,“黄继光堵枪眼”故事是不宜多讲细节的。做宣传时泛泛地说一句“黄继光烈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就够了,根本没有必要添加这种弄巧成拙的细节。但他知识贫乏,听多了革命宣传,竟把“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当真了。以为革命者在身上的血液都放干后还能做动作。于是有鼻子有眼地“亲眼见证”了黄继光滴血不剩而完成的任务的“壮举”。
这个万福来,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爱吹牛的人。为了使别人相信自己的说法,他们喜欢自作聪明地添加些不必要的细节以帮助“证明”他们所说不虚。不幸的是这类蛇足往往帮了倒忙。万福来是“黄继光堵枪眼”的首位报告者。第一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中“边堵枪眼边观察了望敌情”的神功,极有可能最先由他叙述,再由刘云魁行文发表出来。黄继光事迹的“见证者”是这样一个诚信很差的人,更砸实了“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虚假性质。
十七、手雷
各种版本都说黄继光在近距离向敌堡投掷手雷。那距离有多近?有的说不足十米,有的说七、八米。2000年万福来告诉新华社记者说,“在爬到离碉堡五、六米远处,黄继光奋力投出一个手雷”。
普通反步兵手榴弹的爆炸力不足以炸塌地堡。炸地堡必须使用威力强大的反坦克手雷。当年志愿军使用的“手雷”,是苏制一九四三式反坦克手雷。这种手雷内装612克TNT炸药。用爆炸产生的高压聚能来击穿75毫米以下厚度的钢板。它的强大爆炸力会使20米内的无防护人员遭受严重杀伤。但该手雷重1200克,普通俄罗斯人要把它扔出20米并不容易。因此此种手雷也被戏称为“自杀弹”。而黄继光却在近到五、六米距离上使用它。我们不禁要质疑:黄继光怎样在这种手雷的爆炸后依然存活?要知道,他在此前已经胸中五弹,臂中两弹,“鲜血汨汨地流”着昏迷过一阵了。
2003年6月2日中国东北网上刊登一则新闻,说明了100克TNT炸药的破坏力有多大。该则新闻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一住宅楼的七楼发生爆炸。“爆炸造成房屋后部混凝土预制板被破坏,八楼和九楼的楼板被毁坏。家具、门窗的碎片散落在方圆100米的范围内”。“估计爆炸当量相当于100克TNT炸药”。我们知道,九楼楼板离七楼炸点的距离约六米,这相当于黄继光与手雷炸点的距离。但黄继光和炸点之间并没“八楼楼板”挡着,且承受着多出五倍的爆炸当量。请问黄继光身躯的抗爆能力要比钢筋水泥楼板强多少,才能保证在手雷爆炸时不出现躯干破裂肢体断离的后果?即便不被炸掉手脚,黄继光至少要被爆炸气浪向后推出数米远。这个情节怎么没有被“各方仔细核查”到?
更有甚者。在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专题中,《解放军报》的一篇文章居然说黄继光“在抵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 “各方仔细核查”版说黄继光只投过一枚手雷。这已经远超过黄继光身体承受能力了。“各方仔细核查”版没有让黄继光被当即炸死,至少也让他晕过去了一阵。而解放军报更狠,不由分说给改成“连投几枚手雷”。且连晕都不让黄继光晕一下。其根据来自何处?究竟是黄继光有一副钢筋铁骨的身躯,还是那些手雷全都受潮失效,只剩鞭炮般的威力?这篇文章的作者竟是一个什么“军事百科研究部”。我猜它的挂靠单位,应该是总政幼儿园大班故事教研组。
关于手雷,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探讨。据“各方仔细核查”版,黄继光是在“挺起胸”欲将手雷投出时胸中了五弹。然后他“昏迷了过去”。该文说他在昏迷的时候手还握着那枚手雷。但人在昏迷时能否继续握住东西,我觉得甚可疑。因为现实中的人在昏迷时手中东西都会掉落。如果黄继光在昏迷后也松手的话,这枚手雷就会起变化,使得黄继光无法再使用它。
这种手雷在投出前已经拔掉保险销。投掷者以手握住弹柄,不让贴在弹柄上的保险片弹开。手雷一出手,该保险片即在弹簧作用下弹开,弹柄下部一个套筒也被弹簧推动褪离弹柄,套筒里的两条长1米左右的布条就会伸展出来以保持弹头向前的飞行姿态。与此同时,手雷的碰炸引信也解脱保险进入战斗状态,此时稍有碰撞即引爆手雷。
如果黄继光在中了五弹后松了手(正常情况下会的),那枚手雷会自行弹开,套筒脱落,布条展开,引信进入战斗状态。要么在脱落触地瞬间爆炸,要么在黄继光醒来后试图将它投出时爆炸。无论何种情况,堵枪眼壮举都无法实现。
我们需要在医学上证明人在胸中五弹后还能保持手掌的有效抓握姿势。否则黄继光这一关过不去。千万别跟我说用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能做到中弹昏迷而不松手。众所周知该思想的所有者自己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如果该思想灵验的话,他至少可以不必依赖过量安眠药才能入睡了。
(连载之六完)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成人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