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孩就医经历:中国的医生怎么都这样了?
一次小孩就医经历:拷问医技与医德
我想初为父母的,没有几个不为小孩的病而心急火燎的。到任何一家医院,小儿科都是最热闹的地方。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某些医院背离“治病救人”的天职而只顾着一心搞创收或养着一大批“无知”低劣医生的现象,同时存在。
一天下午,孩子突然弯下身子,手按着下身,感觉到肚子痛。过几分钟,就痛一阵。如此反复了几遍。一周岁不足的孩子,说不了几句话,痛的时候就只管哭。于是,一家人急忙将孩子送到就近的一家医院(本市的正规大医院)。这时候,已到了下班的时间。打电话给熟识的一位医生,过了十几分钟,小儿科的一位医生就赶来了。到了门诊室,简单地问了几句,没有用其它任何的辅助诊断,就立即说:“肯定是肠套叠,前几天就有一位小孩做了手术,赶快住院吧。”
此前,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肠套叠”这类小儿病。听医生述说,该病需要手术治疗,久病不治的甚至有死亡的病例。听完介绍,心里已经怕得要命。于是,立即办理完入院手续,又跟着做了一系列验血,尿检,B超,以及其它不知名堂的检查。诊断的结论为:疑似肠套叠,建议住院观察。
这个“疑似”“观察”诊断出来后,当天夜里,就开始扎针挂滴,直到后半夜三点多才完。做父母的辛苦就不必说了,(母亲整夜地抱着小孩,一动都不敢动。)最可怜的是周岁不到的孩子,一个个检查,一声声撕裂的哭声(抽血时,大针筒扎进去,没有血,换个地方,再扎,直到抽一大筒为止。)
可是,以后的几天,除了整日整夜地吊滴,除了那些常规的一个不少的检查,没有任何其它的治疗措施,而最后的诊断单仍然写着:“建议观察。”问医生和护士,打滴治疗的是什么药,回答说:“住院的都得挂盐水。”
家里三个大人,轮流“值班”,也已累得整日昏昏沉沉。而期间,每天例行的抽血、挂滴打针,孩子也被痛得哭得累得瘦了整一圈。(忘了交代:自打入院那日起,孩子一直没有任何腹痛迹象。)
期间,我多次找到主治大夫,要求及时确诊和治疗,而每次回答,都是:“等检查确诊了再说。”过了六天了,再次找那位主治医生。我问:“小孩现在没有腹痛和其它任何迹象,你们观察了六天了,究竟何时能够确诊,有没有能力做出确诊?”主治大夫有些不悦:“检查没有确诊,就得继续住院。”再问:“仍然确诊不了呢?”回答:“那就得开刀了。”
我有些愤怒了。哪里有没有确诊就能对孩子下刀的?那不把病人生命当儿戏吗?于是,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肠套叠”的资料,上面说到的“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的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一样都没有,而且医院在早期也没有做空气灌肠的例行诊断和治疗。为确保万无一失,通过关系,我将该院的病例卡、检查单子等拿给另一家大医院的一位权威的小儿主任医师看。她详细询问了小孩的情况后,说:“这应该是普通的腹痛。如果真是肠套叠,一般症状会很明显,确诊不是件难事。”
第二天一大早,护士照例要对小孩进行吊滴,我拒绝了,直接找到那位主治医生,希望能给个明确的说法,而得到的回答,仍然模棱两可。“疑似”了一个星期,“观察”了一个星期,受罪了一个星期,这样的医院和医生,真是让我有些发怒了。我说:“你们不必疑似,不必观察了,给我马上办出院手续。”医生说:“家属要求出院,有问题我们不负责。”我说:“我不要你们负责了,你们也负责不了。我会签字的。”医生还不心死:“那出院前做最后一次检查吧。”我同意了,虽然我知道检查不会有什么结论,我还是想验证我的推论。于是,在做B超时,我站在旁边,要求做B超的医生给我明确说出检查的情况。虽然我不是很懂,但这个医生想必也是瞎蒙:“这个黑块的,有点像。”我不再问了,说:“你写结论吧。”于是,又是连续第七张的完全相同的“疑似肠套叠,建议继续观察。”我无言以对了,心里只恨恨地说了句:“蠢猪,见你鬼的‘观察’!”
出院过了半年多了,小孩一直都很健康,没有出现任何腹痛的现象。所谓的“肠套叠”,完全是空穴来风,是医生们“创造”出来的!我不信,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一个小儿常见病需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
我知道,没有家长为了几千块钱为小孩治病心痛的。但这次就医经历,却让我真的心痛。成人尚且不可承受,一个一周岁多一点的幼儿,没有病,却被当成大病大动干戈了一番。我有一百个理由怀疑这家医院和医生要么缺乏良知,“活马当死马医”,只顾着创收;否则这群医生都是医技低劣、医德低下的“白痴”!
我从未对医生有任何的成见。这次就医经历后,我也不会对医院和医生打倒一片。事实上,我经历的医院和医生中,有许多都是有医技也有医德的。现在写出来,不是提倡家长不去医院看病(参考的意义,是家长应该对小孩的常见病多一些了解。)小孩有病症,第一选择应该还是立即送正规医院,但是,希望我们的医院和医生更有良知一些,更注重于医技,注重于医德,对孩子负责,对病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 关键字搜索:
-
一次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j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