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风光无限 背后几多辛酸
喧嚣了近一年时间的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选举,日前终于有了定论,来自韩国的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接替安南执掌联合国,这再次引发了世人对联合国秘书长这一特殊职位的热烈探讨。
在很多人眼中,作为联合国的行政首长,联合国秘书长是相当风光的。其实,表面看起来风光的联合国秘书长,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政治是冰冷而现实的。在历任联合国秘书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不同势力斗争的影子,他们的命运折射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冷酷现实。
首任秘书长:
得罪美苏 里外不是人
根据《联合国宪章》,秘书长的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但第一任秘书长很特别,他当了6年的秘书长,这是怎么回事?
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是来自挪威的特里格韦·哈尔夫丹·赖伊,他在1946年当选。1950年,赖伊第一任期即将届满,他提出动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实际具有联合国席位的台湾公开反对赖伊连任。当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赖伊召集安理会成员国开会,支持安理会在没有苏联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行动的意见,因此得罪了苏联。
当年10月,赖伊任职期满,关于下一任秘书长的人选问题,安理会争论激烈,举行了5轮秘密会议,都没有结果。苏联坚决反对赖伊连任,美国则表示将否决其他任何人选。双方吵得脸红脖子粗,互不让步。老这样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后来,美国纠集英、法等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建议,将赖伊的任期延长3年。该建议得到了大会的同意,赖伊的任期于是变为8年。但苏联认为,此举有违《联合国宪章》,因此一直拒绝承认赖伊的秘书长地位。后来,“麦卡锡主义”泛滥,影响到在联合国的美籍公务员,赖伊予以抵制,又因此得罪了美国。赖伊相继得罪了两大重量级常任理事国,工作自然无法开展,被迫在1951年11月提前下台。
第二任秘书长
离奇死亡
1961年9月28日,一列出殡的队伍走出瑞典的瓦扎城堡,缓缓向墓地行进。被埋葬的这个人就是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哈马舍尔德来自瑞典,他的死可谓“离奇死亡”。
从首任秘书长赖伊的遭遇可以看出,冷战时期的秘书长很难做。哈马舍尔德的任期正值美苏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但他仍然成功地获得了连任。在哈马舍尔德连任后期,在处理刚果的问题上得罪了苏联,苏联认为哈马舍尔德站在美国一边,因此对他十分不满。1960年,在第15届联大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改组联合国秘书处,提议用“三驾马车”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平中立国家和西方国家各派一名代表)取代联合国秘书长。赫鲁晓夫公开抨击哈马舍尔德“总是维护美国的利益”。1961年2月刚果总理卢蒙巴遇难后,苏联对哈马舍尔德的攻击升级。苏联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哈马舍尔德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虚伪政客”,苏联不承认哈马舍尔德的秘书长职务。
面对苏联的指责,哈马舍尔德不甘示弱,据理力争。他表示,苏联拒绝承认秘书长的行为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
没有人能预料,这样一场秘书长和常任理事国的争论发展下去,会变成什么样。1961年9月,哈马舍尔德在飞往刚果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这一意外事件使得这场争论就此结束,联合国又开始为秘书长人选问题而争论不休。
哈马舍尔德的离奇死亡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他的猝亡理应在联合国、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全世界的媒体对这位秘书长遇难的报道只持续了两三天,“秘书长死于谁手”、“秘书长自杀?”等大标题就从报刊上消失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对哈马舍尔德死亡真相的调查一拖再拖,最后竟不了了之。
关于这次空难原因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种说法最为典型:
飞机失事的原因是驾驶失误。最热衷这种说法的是当时英属殖民地罗得西亚(今赞比亚)政权。哈马舍尔德就是在这片领土上丧生的。联合国的许多人也接受了这种看法。
飞机遭到袭击而坠毁。许多人相信这种说法,但苦于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追根问底犹如水中捞月。
飞机失事是秘书长的“自杀行动”。秘书长自杀,将15名机组人员和随行的联合国官员一起带入坟墓,这种说法看来荒诞不经,却也有不少信徒。
哈马舍尔德的意外死亡是一件“非常事件”,联合国理应迅速查出他确切的死因。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英属殖民政权罗得西亚不许联合国人员前去调查。半年之后,联合国空难调查委员会才获准入境调查,此时,飞机坠毁的现场已面目全非,什么痕迹都没有了。
第三任秘书长:
来自亚洲的“代秘书长”
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是来自缅甸的吴丹。哈马舍尔德遇难后,联合国安理会对于继任人选的争执长达6周,最后才商定由吴丹“代理”。跟前两任秘书长相比,吴丹的风格更稳健、保守,而他最终之所以能去掉那个“代”字,靠的还是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良好表现。
1962年10月,苏联将导弹秘密运进古巴,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在公海上拦截了驶往古巴的船只,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古巴立刻卸除这些导弹,但苏联态度强硬。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就要爆发。
这时,“代秘书长”吴丹代表联合国积极协调,他分别致函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呼吁双方克制,尽量和平解决问题。吴丹在二者之间的斡旋起了作用,美国和苏联的态度逐渐软化,战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吴丹在化解这场危机中的作用不可小觑,1年之后,他成功地由“代秘书长”转正为秘书长。
第五任秘书长:
最“难产”的秘书长
联合国第五任秘书长是来自秘鲁的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他当初得知自己成为联合国秘书长时,恐怕会有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的感觉,因为他起初并不在秘书长的候选人名单内,而这一戏剧性事件的发生,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结果。
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来自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非常能干,连干两个任期后还想谋求连任。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正在搞“赫尔辛基精神”,两国间的关系缓和了不少。对于瓦尔德海姆的再次连任,美国表示支持,苏联亦无异议,中国表示坚决反对。
中国对瓦尔德海姆个人并无恶感。联合国成立以来,4位秘书长中有3位来自欧洲,瓦尔德海姆如再次连任,任期将长达15年。中国支持非洲统一组织提出的候选人萨利姆,但萨利姆当选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坚决反对萨利姆继任,力挺瓦尔德海姆再次连任。
为了确定新任秘书长的人选,安理会举行了16轮秘密投票,美国连续16次否决了萨利姆,中国连续16次否决了瓦尔德海姆,双方僵持不下,迫使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均退出竞选,直到德奎利亚尔成为新的候选人,僵局才被打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达成妥协,由德奎利亚尔担任下一任秘书长。
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秘书长的人选问题已由“东西较量”转向“南北争夺”,而来自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取代欧洲前任,则是“南方”胜利的标志。
第六任秘书长:
惟一未获连任的秘书长
第六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来自埃及,是迄今为止联合国秘书长中惟一未获连任的秘书长。干完第一任期后,加利也想谋求连任,却遭到美国否决票的狙击。
加利当选恰逢冷战结束,加利想趁此良机大干一场,所以大刀阔斧地改革联合国。他非常“独立”,不听任何国家的吩咐,这让他的连任危机重重。
加利的连任要求得到了安理会14个国家的同意,只有美国坚决反对。美国的理由是:联合国效率低下,需要改革,而加利拒绝改进。
据说,在此次秘书长选举之前,美国某些高级官员曾私下劝加利知难而退。据报道,美国还曾答应给加利一个荣誉位置,请他到某个基金会任职。美国时任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曾亲自到加利府上拜访,告诉他美国将否决他连任。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全力支持加利连任,欧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写信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劝美国支持加利连任。当年联大开幕时,克林顿拒绝同加利会见。美国的代表声称,只要加利在位,美国就不交会费。
1996年11月19日,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秘书长的选举问题,加利的连任遭到美国否决,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奥尔布赖特坚定地说:“加利必须离开。”非洲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雷格瓦利向全体会员国宣布,非洲国家将再次提出候选人名单,“这个名单上只有加利一人”。经过几轮投票,美国毫不妥协。非洲国家别无选择,只好同意更换候选人,美国也同意,下一位秘书长仍由非洲人担任。1996年12月13日清晨,安理会的代表们冒雨再度聚到联合国,经过多轮投票,安理会终于达成妥协:向大会推荐来自加纳的科菲·安南出任下一任秘书长。
来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10-17/105782.html
解读历届联合国秘书长命运:人前风光背后辛酸
喧嚣了近一年时间的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选举,日前终于有了定论,来自韩国的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接替安南执掌联合国,这再次引发了世人对联合国秘书长这一特殊职位的热烈探讨。
在很多人眼中,作为联合国的行政首长,联合国秘书长是相当风光的。其实,表面看起来风光的联合国秘书长,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政治是冰冷而现实的。在历任联合国秘书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不同势力斗争的影子,他们的命运折射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冷酷现实。
首任秘书长:
得罪美苏 里外不是人
根据《联合国宪章》,秘书长的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但第一任秘书长很特别,他当了6年的秘书长,这是怎么回事?
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是来自挪威的特里格韦·哈尔夫丹·赖伊,他在1946年当选。1950年,赖伊第一任期即将届满,他提出动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实际具有联合国席位的台湾公开反对赖伊连任。当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赖伊召集安理会成员国开会,支持安理会在没有苏联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行动的意见,因此得罪了苏联。
当年10月,赖伊任职期满,关于下一任秘书长的人选问题,安理会争论激烈,举行了5轮秘密会议,都没有结果。苏联坚决反对赖伊连任,美国则表示将否决其他任何人选。双方吵得脸红脖子粗,互不让步。老这样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后来,美国纠集英、法等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建议,将赖伊的任期延长3年。该建议得到了大会的同意,赖伊的任期于是变为8年。但苏联认为,此举有违《联合国宪章》,因此一直拒绝承认赖伊的秘书长地位。后来,“麦卡锡主义”泛滥,影响到在联合国的美籍公务员,赖伊予以抵制,又因此得罪了美国。赖伊相继得罪了两大重量级常任理事国,工作自然无法开展,被迫在1951年11月提前下台。
第二任秘书长
离奇死亡
1961年9月28日,一列出殡的队伍走出瑞典的瓦扎城堡,缓缓向墓地行进。被埋葬的这个人就是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哈马舍尔德来自瑞典,他的死可谓“离奇死亡”。
从首任秘书长赖伊的遭遇可以看出,冷战时期的秘书长很难做。哈马舍尔德的任期正值美苏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但他仍然成功地获得了连任。在哈马舍尔德连任后期,在处理刚果的问题上得罪了苏联,苏联认为哈马舍尔德站在美国一边,因此对他十分不满。1960年,在第15届联大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改组联合国秘书处,提议用“三驾马车”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平中立国家和西方国家各派一名代表)取代联合国秘书长。赫鲁晓夫公开抨击哈马舍尔德“总是维护美国的利益”。1961年2月刚果总理卢蒙巴遇难后,苏联对哈马舍尔德的攻击升级。苏联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哈马舍尔德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虚伪政客”,苏联不承认哈马舍尔德的秘书长职务。
面对苏联的指责,哈马舍尔德不甘示弱,据理力争。他表示,苏联拒绝承认秘书长的行为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
没有人能预料,这样一场秘书长和常任理事国的争论发展下去,会变成什么样。1961年9月,哈马舍尔德在飞往刚果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这一意外事件使得这场争论就此结束,联合国又开始为秘书长人选问题而争论不休。
哈马舍尔德的离奇死亡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他的猝亡理应在联合国、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全世界的媒体对这位秘书长遇难的报道只持续了两三天,“秘书长死于谁手”、“秘书长自杀?”等大标题就从报刊上消失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对哈马舍尔德死亡真相的调查一拖再拖,最后竟不了了之。
关于这次空难原因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种说法最为典型:
飞机失事的原因是驾驶失误。最热衷这种说法的是当时英属殖民地罗得西亚(今赞比亚)政权。哈马舍尔德就是在这片领土上丧生的。联合国的许多人也接受了这种看法。
飞机遭到袭击而坠毁。许多人相信这种说法,但苦于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追根问底犹如水中捞月。
飞机失事是秘书长的“自杀行动”。秘书长自杀,将15名机组人员和随行的联合国官员一起带入坟墓,这种说法看来荒诞不经,却也有不少信徒。
哈马舍尔德的意外死亡是一件“非常事件”,联合国理应迅速查出他确切的死因。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英属殖民政权罗得西亚不许联合国人员前去调查。半年之后,联合国空难调查委员会才获准入境调查,此时,飞机坠毁的现场已面目全非,什么痕迹都没有了。
第三任秘书长:
来自亚洲的“代秘书长”
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是来自缅甸的吴丹。哈马舍尔德遇难后,联合国安理会对于继任人选的争执长达6周,最后才商定由吴丹“代理”。跟前两任秘书长相比,吴丹的风格更稳健、保守,而他最终之所以能去掉那个“代”字,靠的还是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良好表现。
1962年10月,苏联将导弹秘密运进古巴,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在公海上拦截了驶往古巴的船只,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古巴立刻卸除这些导弹,但苏联态度强硬。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就要爆发。
这时,“代秘书长”吴丹代表联合国积极协调,他分别致函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呼吁双方克制,尽量和平解决问题。吴丹在二者之间的斡旋起了作用,美国和苏联的态度逐渐软化,战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吴丹在化解这场危机中的作用不可小觑,1年之后,他成功地由“代秘书长”转正为秘书长。
第五任秘书长:
最“难产”的秘书长
联合国第五任秘书长是来自秘鲁的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他当初得知自己成为联合国秘书长时,恐怕会有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的感觉,因为他起初并不在秘书长的候选人名单内,而这一戏剧性事件的发生,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结果。
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来自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非常能干,连干两个任期后还想谋求连任。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正在搞“赫尔辛基精神”,两国间的关系缓和了不少。对于瓦尔德海姆的再次连任,美国表示支持,苏联亦无异议,中国表示坚决反对。
中国对瓦尔德海姆个人并无恶感。联合国成立以来,4位秘书长中有3位来自欧洲,瓦尔德海姆如再次连任,任期将长达15年。中国支持非洲统一组织提出的候选人萨利姆,但萨利姆当选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坚决反对萨利姆继任,力挺瓦尔德海姆再次连任。
为了确定新任秘书长的人选,安理会举行了16轮秘密投票,美国连续16次否决了萨利姆,中国连续16次否决了瓦尔德海姆,双方僵持不下,迫使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均退出竞选,直到德奎利亚尔成为新的候选人,僵局才被打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达成妥协,由德奎利亚尔担任下一任秘书长。
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秘书长的人选问题已由“东西较量”转向“南北争夺”,而来自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取代欧洲前任,则是“南方”胜利的标志。
第六任秘书长:
惟一未获连任的秘书长
第六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来自埃及,是迄今为止联合国秘书长中惟一未获连任的秘书长。干完第一任期后,加利也想谋求连任,却遭到美国否决票的狙击。
加利当选恰逢冷战结束,加利想趁此良机大干一场,所以大刀阔斧地改革联合国。他非常“独立”,不听任何国家的吩咐,这让他的连任危机重重。
加利的连任要求得到了安理会14个国家的同意,只有美国坚决反对。美国的理由是:联合国效率低下,需要改革,而加利拒绝改进。
据说,在此次秘书长选举之前,美国某些高级官员曾私下劝加利知难而退。据报道,美国还曾答应给加利一个荣誉位置,请他到某个基金会任职。美国时任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曾亲自到加利府上拜访,告诉他美国将否决他连任。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全力支持加利连任,欧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写信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劝美国支持加利连任。当年联大开幕时,克林顿拒绝同加利会见。美国的代表声称,只要加利在位,美国就不交会费。
1996年11月19日,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秘书长的选举问题,加利的连任遭到美国否决,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奥尔布赖特坚定地说:“加利必须离开。”非洲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雷格瓦利向全体会员国宣布,非洲国家将再次提出候选人名单,“这个名单上只有加利一人”。经过几轮投票,美国毫不妥协。非洲国家别无选择,只好同意更换候选人,美国也同意,下一位秘书长仍由非洲人担任。1996年12月13日清晨,安理会的代表们冒雨再度聚到联合国,经过多轮投票,安理会终于达成妥协:向大会推荐来自加纳的科菲·安南出任下一任秘书长。
来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10-17/105782.html
解读历届联合国秘书长命运:人前风光背后辛酸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历届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