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突破北大荒寒地种水稻禁区 水稻专家徐一戎

 2006-09-16 22: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82岁高龄的徐一戎热爱水稻胜过生命。

他每年近一半时间在田间,50多年不辍。实在去不了田间的时候,他就在屋里用水盆栽水稻,观察变化。

徐一戎研究成果之一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三化”栽培技术--用水温和肥料控制水稻生长。10年来,北大荒增产粮食52.3亿公斤,其中水稻占增产总量的87%。

徐一戎创造了北大荒水稻直播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术的计划栽培理论;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及旱育壮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国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系统研究;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他被誉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作为水稻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并重的科学家,徐一戎的足迹遍及北大荒87个水田农场和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水稻产区,行程8万多公里。

挑战种稻禁区


北大荒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为冰霜期,最低气温-40℃,冻土层最深达2.5米。在北大荒的种植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与水稻无缘。

195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农学院的徐一戎来到黑龙江垦区的莲江口农场,开始了他研究水稻的生涯。他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研究课题,为寒地水稻品种资源的利用和直播高产栽培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接受了农业部寒地水稻直播高产和防御冷害两个课题后,50岁的徐一戎开始进行直播水稻高产的试验。他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在北大荒最具代表性的千亩推广田上,5年平均亩产369.9公斤,成为北大荒水稻有史以来单产最高纪录。禁区被突破了,寒地水稻同小麦、大豆一样走进了主栽作物行列。

他是稻农眼中的“华佗”、“扁鹊”。靠着一枚小小的剖穗刀片,他就能查出水稻缺什么、多什么,得了什么病。

徐一戎精心编制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图和模式图。在这些图历中,每个时期的叶片伸长、组织分化、颖花分化、减数分裂一目了然。株高、叶长、茎数全部量化。相关的晾田、调水、增温、加肥措施简洁实用,把“器官同伸理论”、“叶龄模式理论”这些在农业大学上的高等课程变成了看图识字。他创造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寒地水稻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问鼎超级水稻

水稻亩产达到1400斤至1600斤称为“超级稻”。

2001年,77岁的徐一戎开始了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素质标准及调控技术的研究。他将所有指标系统化,按育苗、分蘖、长穗、结实4个生育期分段,提出了一系列群体素质标准,并以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为核心制定了群体调控的相关措施。这项课题把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群体叶龄诊断、指标评定、群体调控的栽培技术新体系,拓宽了水稻提质增效的新空间,可使大面积水稻产量提高8%左右。目前,农业部已确定将北大荒列入全国超级稻研究规划。

几年来,徐一戎完成科研著作14部,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翻译日文科技资料200多万字。其中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一书,已3次再版。

1989年徐一戎退休了,但他有两个放不下,一个是北大荒的水稻、北大荒的稻农离不开他;另一个是科学院的课题离不开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大会决定,聘徐一戎为终身研究员。

徐一戎依然走在北大荒的田埂上。稻田里的秧苗分蘖了,结实了,黄熟了。徐一戎心中在低吟那首自己喜欢的诗词:“浅步人间古稀年,红褪腮边,白染鬓边,遍尝苦辣与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半是农民半是仙。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