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突破北大荒寒地種水稻禁區 水稻專家徐一戎

 2006-09-16 22: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82歲高齡的徐一戎熱愛水稻勝過生命。

他每年近一半時間在田間,50多年不輟。實在去不了田間的時候,他就在屋裡用水盆栽水稻,觀察變化。

徐一戎研究成果之一是寒地水稻葉齡診斷「三化」栽培技術--用水溫和肥料控制水稻生長。10年來,北大荒增產糧食52.3億公斤,其中水稻佔增產總量的87%。

徐一戎創造了北大荒水稻直播畝產千斤的高產記錄;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冷害防禦技術的計畫栽培理論;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術及旱育壯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國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系統研究;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他被譽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作為水稻理論研究和技術推廣並重的科學家,徐一戎的足跡遍及北大荒87個水田農場和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寧夏水稻產區,行程8萬多公里。

挑戰種稻禁區


北大荒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為冰霜期,最低氣溫-40℃,凍土層最深達2.5米。在北大荒的種植史上,這裡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與水稻無緣。

1956年,畢業於東北大學農學院的徐一戎來到黑龍江墾區的蓮江口農場,開始了他研究水稻的生涯。他用了18年的時間完成了水稻品種資源利用研究課題,為寒地水稻品種資源的利用和直播高產栽培提供了基礎數據。

在接受了農業部寒地水稻直播高產和防禦冷害兩個課題後,50歲的徐一戎開始進行直播水稻高產的試驗。他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創造了直播水稻畝產千斤的記錄。在北大荒最具代表性的千畝推廣田上,5年平均畝產369.9公斤,成為北大荒水稻有史以來單產最高記錄。禁區被突破了,寒地水稻同小麥、大豆一樣走進了主栽作物行列。

他是稻農眼中的「華佗」、「扁鵲」。靠著一枚小小的剖穗刀片,他就能查出水稻缺什麼、多什麼,得了什麼病。

徐一戎精心編製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圖和模式圖。在這些圖歷中,每個時期的葉片伸長、組織分化、穎花分化、減數分裂一目瞭然。株高、葉長、莖數全部量化。相關的晾田、調水、增溫、加肥措施簡潔實用,把「器官同伸理論」、「葉齡模式理論」這些在農業大學上的高等課程變成了看圖識字。他創造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填補了國內寒地水稻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問鼎超級水稻

水稻畝產達到1400斤至1600斤稱為「超級稻」。

2001年,77歲的徐一戎開始了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素質標準及調控技術的研究。他將所有指標系統化,按育苗、分櫱、長穗、結實4個生育期分段,提出了一系列群體素質標準,並以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為核心制定了群體調控的相關措施。這項課題把傳統的種、管、收流程式栽培技術,發展成為群體葉齡診斷、指標評定、群體調控的栽培技術新體系,拓寬了水稻提質增效的新空間,可使大面積水稻產量提高8%左右。目前,農業部已確定將北大荒列入全國超級稻研究規劃。

幾年來,徐一戎完成科研著作14部,發表科技論文70餘篇,翻譯日文科技資料200多萬字。其中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圖歷》一書,已3次再版。

1989年徐一戎退休了,但他有兩個放不下,一個是北大荒的水稻、北大荒的稻農離不開他;另一個是科學院的課題離不開他。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科技大會決定,聘徐一戎為終身研究員。

徐一戎依然走在北大荒的田埂上。稻田裡的秧苗分櫱了,結實了,黃熟了。徐一戎心中在低吟那首自己喜歡的詩詞:「淺步人間古稀年,紅褪腮邊,白染鬢邊,遍嘗苦辣與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半是農民半是仙。血寫真言,汗灑田間,還將老骨還稻田。播個秋天,長個春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