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和文光在歌舞团上班,有人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崔健来了”。
“我对崔健也不是那么了解,只知道他的《一无所有》,在国内名气比较大。”回到家里,女儿对他说,崔健来了。当晚,“他们又喝酒又唱歌,听老人唱歌,非常激动,又哭又笑,到了一两点才回去。后来又来我们家,又录了几首歌,《月亮姆》做成摇滚伴奏的音乐。2002年8月雪山音乐节,奶奶以一曲《月亮姆》开场了。”
“结果媒体报道,在丽江发现一个‘雪山女神’。”
这个“雪山女神”,就是肖汝莲——和文光的母亲。
2006年5月,肖汝莲和儿子、儿媳妇以及孙女儿来到北京,一家人与崔健一起排练,为演出做准备。当天晚上,肖汝莲一家到王府井的全聚德吃烤鸭。她穿着一身纳西族的服装,在楼下赫然引起了外国人的惊叹,有人还要求合影。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北京了,面对着一桌的美味珍馐,肖奶奶还是吃不习惯。
那天晚上,77岁的纳西歌手肖汝莲在出租车上晕车了。她只好下车,在和文光的陪同下,走了一站多地,回到了宾馆。
记者问肖奶奶,您还记得当时在音乐节,面对那么多人唱歌时的感觉吗?
肖奶奶的普通话不是特别流利。她斜躺在床上,微笑着回答了一个字:爽!
歌王“刘三姐”
肖汝莲是一位会唱几百首纳西民歌的老奶奶,在纳西语系里,她的名字叫“达坡阿卓”。她十四五岁的时候,民众班的老师给她取了一个汉名“肖汝莲”。
和文光说,“在我七八岁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去江边玩,母亲两三公里外喊我,穿透这么远的空间,都听得清清楚楚”。
肖汝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常有人开玩笑说,“刘三姐只是广西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肖奶奶可是活着的刘三姐!”
从年轻时起,她的歌声就飘荡在金沙江两岸。在丽江塔城公社,她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倍受尊敬。不管遇到红白喜事,当地人家都要请肖奶奶来唱上几曲。古老的丧礼仪式是纳西族千百年的传统,悼丧者分成两方,用即兴民歌对唱的形式来哀悼死者。有一次肖奶奶和儿子一方,与对方数十名轮番上阵的青壮年歌者对唱,一夜十几个小时未眠,唱到对方无歌以对,只能泪流满面地和着她的旋律伴唱。
六年前,三个东巴(纳西的智者)和肖奶奶打擂台,他们把经书内容全都吟诵完了,肖奶奶也把经书全都记住了,又即兴编出很多歌曲“还治其人之身”,像往常一样,她依然是场上留下的最后一位。这是记忆中最长的一次对歌比赛呢。
儿子和文光认为,母亲是为了唱歌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无时无处不在歌唱:插秧的季节,她唱插秧的调子;上山打柴的时候,她就唱打柴的调子;做饭有做饭的调子、做手工有做手工的调子,舂米唱舂米的歌,织布唱织布的歌。从她16岁开始,她就能自己即兴创作和演唱纳西调了,见什么唱什么,张口便是歌。她总有无穷多的灵感,有时候,哪怕只是对方的一句话,肖奶奶就能唱出一首歌来。
唱起纳西老调,她仿佛又回到了过往的岁月。童年时期的肖汝莲,没正式走进学堂,也不识字。小小的肖汝莲跟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母亲身后,逐字逐句地学唱纳西民歌,学会了大量的纳西调子,四、五岁起就能在外面和人家对歌了。
做姑娘的时候,肖奶奶是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最有名的歌手,总有密密麻麻的心事和憧憬。
她唱来了自己的初恋。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因为村子里来了解放军。从没有见过军人的纳西姑娘们觉得新奇极了。她爱上了其中的一个年轻人。然而按纳西风俗,婚姻都要包办,肖汝莲没能跟随“王子”走出乡村,伤心了好一阵。
肖奶奶的第一任丈夫并不是心中的“情歌王子”。传统包办得来的丈夫,在第一个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能歌善舞,支持肖奶奶去外面唱歌,在纳西,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如此无私。
和文光说,母亲是一个爱美的人。她养育了六个儿子,没有什么收入,买不了衣裤布料,只能自己买麻做衣服和裤子。她从不让孩子穿破烂衣服,还会制作很多很多手工艺。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纳西调究竟该是什么。当年解放军进入丽江,把汉语歌翻译成纳西语,这些节奏欢快、振奋人心的歌很快被吸收,传唱,而节奏缓慢,音乐低沉的纳西民歌逐渐被遗忘。外来民歌被当成纳西的代表歌曲,比如一位外来作曲家写的《阿哩哩》。
其实,肖奶奶只从先辈们那里学到了一部分,“经过汉文化洗礼”的和文光,连妈妈的一半都没学到。20多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纳西民族歌舞艺术,和文光几乎竭尽了全部财力。如果不是肖奶奶这个“活标本”,很多歌曲,就要彻底失传了。
很多纳西族人,听了肖奶奶的歌会流泪,因为在肖奶奶的歌声中,他们听到了一位纳西老人沧桑一生的情愫。肖奶奶走出纳西后,听众往往只是好奇、惊叹——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还能有这么亮的嗓子!语言的差别,更给肖奶奶的歌唱平添了一份神秘。不过肖奶奶也很遗憾:“如果有人能把我想表达的东西翻译清楚就好了!”
肖奶奶的妈妈唱到了90岁,她也“不甘示弱”,“不病不痛再唱二十年都没问题!”
“比大熊猫还珍贵”
肖奶奶唱的纳西民歌绝大多数只有她一人会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说:“她真是比大熊猫还要宝贵——大熊猫毕竟还有上千只,而肖妈妈只有一个。”听到这样的赞美,肖奶奶像小孩子一样笑起来,但自己并不觉着。
外乡人来到了丽江,听到了她的歌声,外国人也来了,一位日本人,偷偷录了肖奶奶五六首歌,回到日本后,录成了磁带,又转卖给了上海的版权公司。最后这个版权代理给了肖奶奶20盘磁带。和文光后来说,这个算不算侵权呢?
“你母亲想过用自己的歌去卖钱吗?”
“没想过,一辈子唱着歌来,也没拿过一分工资。唱歌从小时候开始,到现在不是为了钱才唱。生病了买药,药吃好了唱歌,一辈子唱过来,到哪里唱都无所谓。”和文光说。
当了一辈子农民,做了一辈子歌手,肖奶奶依然贫穷,没有人因为她是个“歌唱家”,付给她额外的工资。肖奶奶把歌唱当作生命,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歌唱,她没有想到,74岁的时候,自己竟然成了“凤凰”,飞出了丽江,甚至“飞”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参加亚洲艺术节的演出 来源:
“我对崔健也不是那么了解,只知道他的《一无所有》,在国内名气比较大。”回到家里,女儿对他说,崔健来了。当晚,“他们又喝酒又唱歌,听老人唱歌,非常激动,又哭又笑,到了一两点才回去。后来又来我们家,又录了几首歌,《月亮姆》做成摇滚伴奏的音乐。2002年8月雪山音乐节,奶奶以一曲《月亮姆》开场了。”
“结果媒体报道,在丽江发现一个‘雪山女神’。”
这个“雪山女神”,就是肖汝莲——和文光的母亲。
2006年5月,肖汝莲和儿子、儿媳妇以及孙女儿来到北京,一家人与崔健一起排练,为演出做准备。当天晚上,肖汝莲一家到王府井的全聚德吃烤鸭。她穿着一身纳西族的服装,在楼下赫然引起了外国人的惊叹,有人还要求合影。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北京了,面对着一桌的美味珍馐,肖奶奶还是吃不习惯。
那天晚上,77岁的纳西歌手肖汝莲在出租车上晕车了。她只好下车,在和文光的陪同下,走了一站多地,回到了宾馆。
记者问肖奶奶,您还记得当时在音乐节,面对那么多人唱歌时的感觉吗?
肖奶奶的普通话不是特别流利。她斜躺在床上,微笑着回答了一个字:爽!
歌王“刘三姐”
肖汝莲是一位会唱几百首纳西民歌的老奶奶,在纳西语系里,她的名字叫“达坡阿卓”。她十四五岁的时候,民众班的老师给她取了一个汉名“肖汝莲”。
和文光说,“在我七八岁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去江边玩,母亲两三公里外喊我,穿透这么远的空间,都听得清清楚楚”。
肖汝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常有人开玩笑说,“刘三姐只是广西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肖奶奶可是活着的刘三姐!”
从年轻时起,她的歌声就飘荡在金沙江两岸。在丽江塔城公社,她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倍受尊敬。不管遇到红白喜事,当地人家都要请肖奶奶来唱上几曲。古老的丧礼仪式是纳西族千百年的传统,悼丧者分成两方,用即兴民歌对唱的形式来哀悼死者。有一次肖奶奶和儿子一方,与对方数十名轮番上阵的青壮年歌者对唱,一夜十几个小时未眠,唱到对方无歌以对,只能泪流满面地和着她的旋律伴唱。
六年前,三个东巴(纳西的智者)和肖奶奶打擂台,他们把经书内容全都吟诵完了,肖奶奶也把经书全都记住了,又即兴编出很多歌曲“还治其人之身”,像往常一样,她依然是场上留下的最后一位。这是记忆中最长的一次对歌比赛呢。
儿子和文光认为,母亲是为了唱歌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无时无处不在歌唱:插秧的季节,她唱插秧的调子;上山打柴的时候,她就唱打柴的调子;做饭有做饭的调子、做手工有做手工的调子,舂米唱舂米的歌,织布唱织布的歌。从她16岁开始,她就能自己即兴创作和演唱纳西调了,见什么唱什么,张口便是歌。她总有无穷多的灵感,有时候,哪怕只是对方的一句话,肖奶奶就能唱出一首歌来。
唱起纳西老调,她仿佛又回到了过往的岁月。童年时期的肖汝莲,没正式走进学堂,也不识字。小小的肖汝莲跟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母亲身后,逐字逐句地学唱纳西民歌,学会了大量的纳西调子,四、五岁起就能在外面和人家对歌了。
做姑娘的时候,肖奶奶是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最有名的歌手,总有密密麻麻的心事和憧憬。
她唱来了自己的初恋。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因为村子里来了解放军。从没有见过军人的纳西姑娘们觉得新奇极了。她爱上了其中的一个年轻人。然而按纳西风俗,婚姻都要包办,肖汝莲没能跟随“王子”走出乡村,伤心了好一阵。
肖奶奶的第一任丈夫并不是心中的“情歌王子”。传统包办得来的丈夫,在第一个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能歌善舞,支持肖奶奶去外面唱歌,在纳西,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如此无私。
和文光说,母亲是一个爱美的人。她养育了六个儿子,没有什么收入,买不了衣裤布料,只能自己买麻做衣服和裤子。她从不让孩子穿破烂衣服,还会制作很多很多手工艺。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纳西调究竟该是什么。当年解放军进入丽江,把汉语歌翻译成纳西语,这些节奏欢快、振奋人心的歌很快被吸收,传唱,而节奏缓慢,音乐低沉的纳西民歌逐渐被遗忘。外来民歌被当成纳西的代表歌曲,比如一位外来作曲家写的《阿哩哩》。
其实,肖奶奶只从先辈们那里学到了一部分,“经过汉文化洗礼”的和文光,连妈妈的一半都没学到。20多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纳西民族歌舞艺术,和文光几乎竭尽了全部财力。如果不是肖奶奶这个“活标本”,很多歌曲,就要彻底失传了。
很多纳西族人,听了肖奶奶的歌会流泪,因为在肖奶奶的歌声中,他们听到了一位纳西老人沧桑一生的情愫。肖奶奶走出纳西后,听众往往只是好奇、惊叹——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还能有这么亮的嗓子!语言的差别,更给肖奶奶的歌唱平添了一份神秘。不过肖奶奶也很遗憾:“如果有人能把我想表达的东西翻译清楚就好了!”
肖奶奶的妈妈唱到了90岁,她也“不甘示弱”,“不病不痛再唱二十年都没问题!”
“比大熊猫还珍贵”
肖奶奶唱的纳西民歌绝大多数只有她一人会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说:“她真是比大熊猫还要宝贵——大熊猫毕竟还有上千只,而肖妈妈只有一个。”听到这样的赞美,肖奶奶像小孩子一样笑起来,但自己并不觉着。
外乡人来到了丽江,听到了她的歌声,外国人也来了,一位日本人,偷偷录了肖奶奶五六首歌,回到日本后,录成了磁带,又转卖给了上海的版权公司。最后这个版权代理给了肖奶奶20盘磁带。和文光后来说,这个算不算侵权呢?
“你母亲想过用自己的歌去卖钱吗?”
“没想过,一辈子唱着歌来,也没拿过一分工资。唱歌从小时候开始,到现在不是为了钱才唱。生病了买药,药吃好了唱歌,一辈子唱过来,到哪里唱都无所谓。”和文光说。
当了一辈子农民,做了一辈子歌手,肖奶奶依然贫穷,没有人因为她是个“歌唱家”,付给她额外的工资。肖奶奶把歌唱当作生命,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歌唱,她没有想到,74岁的时候,自己竟然成了“凤凰”,飞出了丽江,甚至“飞”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参加亚洲艺术节的演出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肖汝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