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我把葡萄酿成酒
都市、幽默、男女、讽刺,这些类似元素,让人看着冯小刚的北京,想起纽约的伍迪·艾伦;屡屡票房称霸,屡屡评奖遭冷遇,让人想想彼岸的吉姆·凯瑞;
每年贺岁人相似,年年流行语不同,很多极富生命力的习惯用语经过沉淀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让人想起版图另一端的周星驰;
而他的外表和才华之反差,以及“曲线救国”式的创作历程,又让人想起另一个野路出身,却屡获嘉奖的昆汀·塔伦蒂诺……
看完《手机》,激动地感觉到,冯小刚的“曲线救国”之路,终于要走出点儿眉目来了。
“牛三斤,你的媳妇儿叫吕桂花……”
那歌声再次响起,没有滑稽或讽刺,只剩下一种,沉沉的凉意……
写这篇文章之前,对我而言,冯小刚只是一个商业片导演的名字,时不时听到他的消息,高兴了看看他的片子,乐一乐,仅此而已,可自打接了写他的任务,看一看《我把青春献给你》,品一品《手机》,想一想他过往的经历和为人,“冯小刚”三个字渐渐让我感觉到一种分量。
看冯小刚的外表,真的很难跟一切优美的词汇联系起来。一般来讲,但凡优秀的人物,总是仪表堂堂的,特别是导演,因为是艺术工作者,总应当有些艺术气质,气宇轩昂什么的,可冯小刚,怎么看怎么觉得普通得不得了,要是硬跑影视艺术挂钩,也就适合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可偏偏就是这个表面上特别不出彩儿的冯小刚,却为中国影坛大大添了彩。
看完《手机》,心中一阵阵发冷。这绝不是看贺岁片该有的反应。当然,谁也没说贺岁片一定要喜庆欢乐,但在中国内地,“贺岁扯片”这杆大旗是由冯氏喜剧扛起的,又是不破例的老搭档葛优,幽默搞笑应当是情理之中了。况且,2002年冯小刚又让喜爱他的观众痴痴空等,所以,没有多想就做好了咧嘴大笑的准备,同时又深深被冯小刚自己说的“这是我最好的片子”所吸引,要一探究竟……然而,从影院出来,却于清冷的冬夜坠入对生活的沉思,然后慨叹影片竟然把手机对人类生活的“异化”提炼得如此精确,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还有,对“农业社会”那份纯情的想念。
是冯小刚变深沉了?还是他原本就不浅薄,所以无所谓变,只不过,过去他的影片中机智幽默的成分太讨巧,掩盖住了其他。而《手机》让他真正踏上“曲线救国”的道路。以往他的片子,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剧本都很“有彩儿”,透着才华横溢的聪明,而《手机》却是真正扎扎实实的一部戏。
也许,表面的浅薄其实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这也是冯小刚的聪明之处。他承认,这就像遭遇堵车,需要反方向走一遭一样。其实,他真正想拍的电影是《温故1942》。在他的书中、访谈中,他常常提起这部影片,几乎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很多年。而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这是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灾难史”,将会是一部真正打动世界的电影。拍那样的一部大戏是冯小刚的梦想。他曾感叹道:“我现在就想拍出既好看又非常厚实的电影出来,往里面走。现在来看,《一声叹息》还远远不够,《手机》让我感到满意,但是,《温故1942》才是我心里真正想拍的电影。”
《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导演姜文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导演冯小刚同志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冯小刚自言对他电影的诸多批评中,姜文以上的话是最道破实质的。
冯小刚的相貌很难与“才华”二字联系起来,不过,所幸他所处的时代让他这颗金子没有被埋没。1958年出生的他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转业后,到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当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他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当时很有影响的电视剧中任美术设计。
不过,这种“触电”还是只他作为本职工作的一种经历,真正显现出他才华的是做编剧,而且,还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遭遇激情》是他与后来拍了《刮痧》的郑晓龙联合编剧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更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在这些影视剧,特别是《编辑部的故事》中所显现的幽默才华,小同志日后成为贺岁喜剧首屈一指的创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冯小刚的电影主要指的是始于《甲方乙方》的一系列贺岁片。在冯小刚的概念中,贺岁片就等于好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的确已经具备了好看电影的所有基本元素:通过轻松有趣的情节体现最时尚的价值观念;用爱情故事贯穿电影始终以达到浪漫煽情的目的;运用自如的京味幽默,随意的风格,轻松自然而绝无矫揉造作。
冯小刚执掌导筒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永失我爱》显然没有确定日后的创作基调,除了美术出身的导演所必然的画面唯美,没有其他更多的印象。而看了好友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后,冯小刚觉得这本书满足了自己的孩子心理,就把它拍成了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没想到观众反响特别强烈,于是几乎这么继续做下来,成为国内贺岁片的开创者。
到于现在,他是真的在酿酒了,《手机》出乎意料的好,于是更期待《温故1942》。不过,越是掏心窝子的东西越用心用力,况且题材这么大,够他的心脏承受的。但对于爱电影的我们来说,十年磨一剑也值得等,因为葡萄酒是历久才会弥香。
冯小刚自我评价,在中国电影的丛林中,他不是一只沉默的羔羊,而是一头饿了一年的狼。他自认为其电影有两样法宝――一个是人民性,这不是指吃喝拉撒,而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像力;另一个是传奇性,它能把生活变了形,让生活像长上翅膀一样飞起来。再加上自己对观众有很好的判断以构成他的优势,他的影片的优势。以至于有人评价说,冯小刚可能不是中国惟一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绝对是当代中国导演中懂得商业电影,并且将这个概念与中国特色结合得最好的那一个。
很有意思的是,虽说靠喜剧起家,冯小刚却最讨厌将他的电影叫做“搞笑”电影。他自言:“我从来也没有‘搞’笑过,‘搞笑’这两个字是对我们创作的一种侮辱。我们拍的电影是幽默的感觉,‘搞笑’这两个字是非常不准确的。你可以说它是喜剧,我对‘搞笑’这两个字感到非常恶心。”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曲线救国”的决心。幽默只是他的一个方面,他之前的片子也并非都是喜剧的路子,他本人也绝非成天价没心没肺、快乐无忧的人,他的心里――装着事,装满思索。
话又说回来,将电影定位为“幽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幽默这东西看似简单,实则学问很大冯小刚的电影确实能够引起观众会心的微笑或者开怀大笑。方言式幽默在电视小品中的盛行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而在影视剧上通过方言式幽默来制造独特的效果,冯小刚可以算得上是做了最多尝试,也得到最多利益的人。
在他担任编剧的电视系列《编辑部的故事》中,冯小刚首次大量运用了京味幽默。这部口碑甚佳的情景剧取得的成功,给了冯小刚不少启示和经验。1998年的《甲方乙方》中冯小刚的平民故事和京味幽默甫一出现就完全征服了此前从未看过内地贺岁电影的观众,由此,具有典型冯氏特色、冷气十足的对白加上葛优一本正经的表情,有时能够创造出比京油子山聊海侃的逗人对白更加好笑的效果。所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角色是严肃的,对白是普通的,但银幕外面观众是狂笑的。
至于这种幽默感从何而来,冯小刚自己总结为:“从小上课我就爱给老师接下茬,为了让全班同学都乐,我就得绞尽脑汗想怎么接才好。另外,更多的是要说实话,现在很多人都说很多的假话,说实话非常好,实话就是有幽默感。”
能让人们钻进影院开怀大笑,的确是冯小刚作为导演与编剧的功德一件。
冯小刚是个挺性情,挺本分的人。他很认真,一点都不张,甚至他认为自己挺自卑的,不是特别自信,但有时候还要装出一番特别自信的样子。很多时候自己再坚持一下,可能就能按照他的想法来做。冯小刚往往会想别伤人,也怕因为坚持自己而把事情弄黄了。所以,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并非科班出身,却通过努力打拼,开辟了自己一片天地的人内心深处其实多么需要得到更高的认可。
冯小刚的贺岁片一度成为票房的保证,也使得他拍摄影片筹措资金相对容易很多。例如新片《手机》尚未正式上映,成本已经完全收回,因为冯小刚在那些投资商发行商眼中早已成为一台赚钱机器,而VCD版权、广告收入、赞助商的投资等等,加起来的费用已经完全够得上整个影片的成本了。
说心里话,冯小刚真的挺委屈的,创造了那么好的电影票房成绩,却总是得不到高层次的认可,屡屡被排斥,票房再好也只是“媚俗“,登不了艺术的大雅之堂。所以,国内评奖一概没有他的份,他只能自嘲不知道得奖后上台领奖是什么心情。但跟拍电影的演员都得奖了,他也挺高兴。
他可以是中国票房冠军导演,老百姓最期待最给面子的导演,但也是中国最郁闷的导演,以至于他愤愤不平地评论那些艺术上高深、票房上却往往惨败的艺术片说:“千万别上了所谓艺术片的当,好多艺术片特做作!我觉得艺术片应该特别要注意原创性和真诚。很多贴着艺术标签的电影我感觉充满模仿,几十年前就有了,都是拍给评委看的。看那些电影,不要以为自己的品位就高了,其实他是一糊涂人。”他甚至调侃自己将来如果不拍片了,就跟着金鸡奖到各个城市参加会仪。
不过,有一件事可以安慰冯小刚那颗受伤的心。中国加入WTO以后,作为一个民族电影人,冯小刚将会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WTO将带来外国电影投资的介入,而他们投资拍摄的一定是完全中国本土的影片,所以,他们选择的导演一定是基本最受欢迎的导演。那么,冯小刚就是最好的选择。《大腕》已经开始了这种动作模式。
恐怕多数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徐帆会选择冯小刚做丈夫。在中国,徐帆绝对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一流女演员的行列。她是绝对的演技派相貌虽非沉鱼落雁,却也品貌俱佳,气质不俗,特别是跟冯小刚站在一起,简直是天仙下凡。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却可以心甘情愿地说:“这辈子我是被他看死了。”除了感情因素,我想,冯小刚本身的优秀使得他完全可以与这样一个优秀女子相匹配。
不记得谁说过,敢娶聪明女人为妻的男人是相当自信甚至自负的,这种男人通常也是最有实力的,他们相信,无论别人多聪明,也只有被他征服的份儿。当然,冯小刚不会有这样自负,拥有徐帆,他更多的是感恩和惜福,甚至有一点受宠若惊,直言徐帆让他“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言必称徐帆为“徐老师”、“我们家领导”。记得在央视《艺术人生》做访谈的时候,两口子被分开“拷问”,测试夫妻的默契程度。徐帆在演播室接受主持人朱军的测试,冯小刚则在后台一脸严肃,神情颇为关注,有些惴惴不安,很有意思,看得出徐帆在冯小刚心中的分量。
而徐帆对于夫君感情的坚定也令人感叹。甚至怀念旧时代女子婚后随夫姓,一听就能知道是谁家的媳妇,于是,想在自己的车牌前加上FXS三个字母,意思就是冯徐氏。可见,越是优秀的女子,不动情则已,一旦动情,流露的温柔是无法想象的。
每次想到冯小刚,总会同时想起另一个人――昆汀·塔伦蒂诺。大约因为他俩都那么“实力派”风格,或者是直说就是都长得那么歪瓜裂枣,却都堪称鬼才,而且成绩骄人,而且这成绩还真是靠不凡不俗的智慧缔造的,所以让你真的不服不行。
- 关键字搜索:
-
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