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遭遇50年最严重干旱,三峡库区受灾最严重
几个多星期以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报刊接连不断地报导重庆市和四川省发生的严重旱灾和高温天气。据报导,重庆旱灾总体已经达到50年一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其中主要是农业经济的损失,高达19.3亿元。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据重庆市政府介绍,今年重庆市旱灾露头早,持续时间长。常年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伏旱,今年7月初就已露头,比历史同期提早10-15天。夏旱连伏旱造成重庆大部分地区总旱日超过50天,部分地区长达70天。夏旱期间,重庆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降雨偏少6成以上,其中东北部地区较常年降雨偏少9成左右,气温偏高1.3-2.1度,雨量之少,高温持续时间之长和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极值。
欧洲日报8月15日和16日以“三峡大坝也救不了”为题,对重庆旱灾进行报导,并指出三峡库区是受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重庆原属四川省,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成为中央直辖市。两千年前,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从此四川“水旱从人”,而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许多人以为。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投资最大的一个多目标的水利工程,工程目标中包括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地区发展”。三峡工程又含有中国最多的自主创新技术,其功效应该超过都江堰工程百倍,“水旱从人”,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三峡工程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重庆虽然位于内陆,距离海洋千余里,但是年平均降雨量1073毫米,是世界上内陆城市中降雨量最大的,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外加三峡水库是中国库容最大的水库,也是长度最大的水库,在重庆境内的长度超过600多公里,加上支流,其长度超过1000多公里。水库可以调节自然界降水分布的不均匀,将雨季多余的降水储存起来,供干旱时期使用。除三峡水库之外,重庆行政范围内还分布有2730座水库,总库容达37亿立方米。不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20立方米;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400立方米。从地理条件和水利工程设施来说,重庆市出现如此大面积、严重的旱灾,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二、大旱之中,三峡大坝开始“泄洪”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重庆44.4摄氏度的高温时,忽略了一个事实∶在重庆旱情迅速发展的时候,三峡大坝反而开闸泄洪。
200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刘凤君拍摄的一张照片,题目是“三峡大坝首次泄洪”。照片的说明为∶“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因三峡库区达到泄洪水位,自7月18日起,三峡大坝首次开闸泄洪。”
根据重庆市抗灾办公室的资料,今年7月初重庆和四川就已经旱灾露头,旱情一直持续了50多天。7月18日正好是在旱情发展的关键时候。但在此时,三峡大坝突然泄洪。其结果是降低了三峡水库的水位,减少了三峡水库的蓄水量。而泄洪所排放的几亿立方米水量,对重庆抗旱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如果重庆市抗灾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是准确的话,“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就是错误的信息,上游重庆、四川在此时段并未连降大雨,而是出现旱情,三峡大坝绝对不应该在此时“泄洪”。如果三峡大坝首次泄洪的依据是合理的话,那么重庆市、四川省绝对不可能遭遇50年最大的旱灾,也不可能连续50天或者70天没有下雨。原因很明显,7月18日前,上游的重庆市或四川省连降大雨,不可能是50多天未下雨。至7月18日,三峡水库中还有多余(无用)的水,需要通过大坝泄洪排放到大坝下游去。
三、2004年三峡水库调度就出现人为错误
今年重庆大旱,三峡库区是受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库区的开县的旱情特别严重,而开县在2004年秋曾经历了特大洪水灾害。三峡水库的蓄水,抬高了小江入长江干流处的水位,加重了开县的洪水灾害。今天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2004年秋三峡水库水位的错误调度,加重了开县的洪水灾害。
按照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负责人潘家铮撰写的“发电”一书,三峡工程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下来,降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防洪库容,以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每年汛期过后,再把水位升至正常蓄水位,有利于发电和航运。
根据这个要求,三峡工程在前期运行期间,必须在5月底开始放水,降低水位,在6月20日之前把水位下降到海拔135米,准备迎接即将到来汛期。在汛期之内把水位控制在限制洪水位,保证三峡水库有足够的库容可以容纳洪水。但是降低水位,对发电不利。所以三峡总公司总是想方设法将降低水位的时间推迟。根据的气象预报,2004年三峡总公司将降低水位的时间推迟了20天。这次三峡总公司运气不错,气象预报准确,三峡工程通过这一措施累计多发电8606万千瓦时。
可是在同年9月的洪水过程中,三峡工程为了发电而牺牲了上游受灾地区群众的利益。
据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报导∶“2004年9月4日17时,开县突降暴雨。从南河到东河,整个老关嘴以上流域,形成流域性特大暴雨。老关嘴在3个小时之内雨量就达113毫米,而在24小时之内,这里的降雨量高达315毫米!短短6个小时之内,全县6个雨量站的降雨量均达100毫米以上,三汇站达到183毫米。到5日15时,降雨量达到327.3毫米。这个时候,县城水位为172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超过保证水位4.6米。到次日凌晨,全县55个乡镇的 1041个村全部受灾,全县受灾面积达100%。受灾最严重的汉丰镇、丰乐镇、厚坝镇等被洪水围困,特别是县城所在地汉丰镇的最高水位达172米。老县城的汛情尤其严峻。这里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进水最深达10米左右。开县是三峡库区面积最大的淹没县,有150多万人,目前正在开展由老县城往新县城的移民搬迁工作,但是,老县城仍然有10多万常住人口。这是一组令人惊心动魄的数字:开县80多万人受灾,18.7万人受淹,8.7万人被洪水围困……”
开县大洪水,至少造成33人死亡、3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6.57亿元。
按理说,三峡大坝上游开县遭受严重洪灾,三峡大坝应该开闸泄洪,降低水库水位,以利于开县的洪水下泄才对。但是三峡大坝在这时候却为了保障发电的需要,在9 月7日22时始,加高了水库的蓄水位。请看三峡大坝运行管理记录∶2006年“9月上旬,长江上游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受干流来水和三峡区间暴雨影响,三峡坝址流量迅速上涨,8日8时出现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最大洪峰60500立方米/秒。为避免三峡机组因水头不足61米而停机,中国三峡总公司及时向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请示,要求从7月22时起,将三峡库水位从135.7米逐步抬升到136.5米运行,洪峰过后,将水位降至135米正常运行范围,经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同意,三峡水库成功拦蓄洪水4.95亿立方米,最大削峰流量3700立方米/秒。”
从这个记录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三峡机组所需要的水头,为了发电利益,三峡大坝在开县洪水期间将坝址处水位抬升至136.5米,比防洪限制水位135米高出1.5米,造成开县下泄洪水的困难。可见,三峡水位的调控,是以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那些纸面上的东西出发,或者是从库区人民的利益出发。
四、汛期的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是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的心头大患
前面已经提到,除三峡水库之外,重庆行政范围内还分布有2730座水库,总库容达37亿立方米。不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20立方米;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400立方米。但是在2006年旱灾期间,重庆市的许多水库都不能发挥作用水利工程的作用。
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一致,重庆市的水库大坝也多危坝病库。一遇到暴雨、洪水,人们都指望大坝工程能发挥所谓的防洪效益,然而这些大坝工程非但不能发挥作用,而是成为防洪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的重点对象。一旦大坝发生溃坝,则自然洪水加上溃坝洪水,灾害更加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死于溃坝洪水的人数远远多于死于自然洪水的人数。国家防洪抗旱副总指挥说,一到汛期,他就睡不好觉,只怕大坝发生溃坝。所以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总要三番五次地下达命令,要求水库降低蓄水位,至安全线之下,保证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渡汛。年年如此。2006年也是一样。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以为2006年长江流域会发生大洪水。
对重庆、四川来说,2006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汛期,从7月初到8月中旬基本上没有下雨。人们面临的不是洪水问题,而是降水不够的问题——干旱问题。但是几千座水库已经在“汛期”到来之前就已经把水放完,对“汛期”出现的干旱问题无可奈何,也无法发挥水库的抗旱作用。同样,水库对“枯水期”出现的洪水也无能为力,因为那时水库的水位又抬升到最高蓄水位,没有多余的库容可以容纳洪水。而重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枯水期”的大洪水。
中国的许多水库大坝工程都是多目标的工程,比如三峡工程的目标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等,还有保证水库运行的“排浑蓄清”措施,这些目标、措施是互相矛盾的。在水库运行中,这些目标会发生矛盾。由于发电功能直接涉及大坝工程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在运行调度中忽视其他目标的要求,从而发生调度指挥的错误。而这些人为的调度错误必然会加大自然灾害的危害。
多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能发挥多种效益的技术前提是,未来的气候(包括降水和上游来水)是可准确预报的,大坝工程可事先根据天气预报而制作调度计划。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尽管有气象卫星、有高速计算机,准确预报未来的气候(无论是长期、中期甚至短缺)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高估这些多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的效能。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说三峡工程有许多工程效益,能防洪、能增加供水等等。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多年平均降雨出发,从多年平均降雨的时间分布出发,从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出发,从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时间分布出发,推算出三峡工程在理想条件下的最佳工程效益。而从来没有计算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的负面效益是多大。和人一样,大自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大自然并不听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安排,它从不以多年平均降雨量和时间分布曲线来降雨,长江也不以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时间分布曲线来运动。一旦出现2006年“汛期”的干旱,或者是“枯水期”的大洪水,三峡工程就无能为力了。
2006年7月18日起三峡大坝开闸泄洪,是三峡水库运行调度的错误。它加重了重庆的旱灾灾情。2006年重庆和四川省的水库在汛期之前将蓄水全部泄放,也是指挥调度的错误。
作者为工程师,现居德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几个多星期以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报刊接连不断地报导重庆市和四川省发生的严重旱灾和高温天气。据报导,重庆旱灾总体已经达到50年一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其中主要是农业经济的损失,高达19.3亿元。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据重庆市政府介绍,今年重庆市旱灾露头早,持续时间长。常年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伏旱,今年7月初就已露头,比历史同期提早10-15天。夏旱连伏旱造成重庆大部分地区总旱日超过50天,部分地区长达70天。夏旱期间,重庆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降雨偏少6成以上,其中东北部地区较常年降雨偏少9成左右,气温偏高1.3-2.1度,雨量之少,高温持续时间之长和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极值。
欧洲日报8月15日和16日以“三峡大坝也救不了”为题,对重庆旱灾进行报导,并指出三峡库区是受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重庆原属四川省,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成为中央直辖市。两千年前,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从此四川“水旱从人”,而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许多人以为。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投资最大的一个多目标的水利工程,工程目标中包括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地区发展”。三峡工程又含有中国最多的自主创新技术,其功效应该超过都江堰工程百倍,“水旱从人”,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三峡工程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重庆虽然位于内陆,距离海洋千余里,但是年平均降雨量1073毫米,是世界上内陆城市中降雨量最大的,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外加三峡水库是中国库容最大的水库,也是长度最大的水库,在重庆境内的长度超过600多公里,加上支流,其长度超过1000多公里。水库可以调节自然界降水分布的不均匀,将雨季多余的降水储存起来,供干旱时期使用。除三峡水库之外,重庆行政范围内还分布有2730座水库,总库容达37亿立方米。不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20立方米;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400立方米。从地理条件和水利工程设施来说,重庆市出现如此大面积、严重的旱灾,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街道)出现供水困难,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二、大旱之中,三峡大坝开始“泄洪”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重庆44.4摄氏度的高温时,忽略了一个事实∶在重庆旱情迅速发展的时候,三峡大坝反而开闸泄洪。
200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刘凤君拍摄的一张照片,题目是“三峡大坝首次泄洪”。照片的说明为∶“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因三峡库区达到泄洪水位,自7月18日起,三峡大坝首次开闸泄洪。”
根据重庆市抗灾办公室的资料,今年7月初重庆和四川就已经旱灾露头,旱情一直持续了50多天。7月18日正好是在旱情发展的关键时候。但在此时,三峡大坝突然泄洪。其结果是降低了三峡水库的水位,减少了三峡水库的蓄水量。而泄洪所排放的几亿立方米水量,对重庆抗旱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如果重庆市抗灾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是准确的话,“入汛以来长江上游连降大雨,三峡大坝已充分发挥出拦洪作用”就是错误的信息,上游重庆、四川在此时段并未连降大雨,而是出现旱情,三峡大坝绝对不应该在此时“泄洪”。如果三峡大坝首次泄洪的依据是合理的话,那么重庆市、四川省绝对不可能遭遇50年最大的旱灾,也不可能连续50天或者70天没有下雨。原因很明显,7月18日前,上游的重庆市或四川省连降大雨,不可能是50多天未下雨。至7月18日,三峡水库中还有多余(无用)的水,需要通过大坝泄洪排放到大坝下游去。
三、2004年三峡水库调度就出现人为错误
今年重庆大旱,三峡库区是受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库区的开县的旱情特别严重,而开县在2004年秋曾经历了特大洪水灾害。三峡水库的蓄水,抬高了小江入长江干流处的水位,加重了开县的洪水灾害。今天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2004年秋三峡水库水位的错误调度,加重了开县的洪水灾害。
按照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负责人潘家铮撰写的“发电”一书,三峡工程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下来,降至防洪限制水位,腾出防洪库容,以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每年汛期过后,再把水位升至正常蓄水位,有利于发电和航运。
根据这个要求,三峡工程在前期运行期间,必须在5月底开始放水,降低水位,在6月20日之前把水位下降到海拔135米,准备迎接即将到来汛期。在汛期之内把水位控制在限制洪水位,保证三峡水库有足够的库容可以容纳洪水。但是降低水位,对发电不利。所以三峡总公司总是想方设法将降低水位的时间推迟。根据的气象预报,2004年三峡总公司将降低水位的时间推迟了20天。这次三峡总公司运气不错,气象预报准确,三峡工程通过这一措施累计多发电8606万千瓦时。
可是在同年9月的洪水过程中,三峡工程为了发电而牺牲了上游受灾地区群众的利益。
据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报导∶“2004年9月4日17时,开县突降暴雨。从南河到东河,整个老关嘴以上流域,形成流域性特大暴雨。老关嘴在3个小时之内雨量就达113毫米,而在24小时之内,这里的降雨量高达315毫米!短短6个小时之内,全县6个雨量站的降雨量均达100毫米以上,三汇站达到183毫米。到5日15时,降雨量达到327.3毫米。这个时候,县城水位为172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超过保证水位4.6米。到次日凌晨,全县55个乡镇的 1041个村全部受灾,全县受灾面积达100%。受灾最严重的汉丰镇、丰乐镇、厚坝镇等被洪水围困,特别是县城所在地汉丰镇的最高水位达172米。老县城的汛情尤其严峻。这里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进水最深达10米左右。开县是三峡库区面积最大的淹没县,有150多万人,目前正在开展由老县城往新县城的移民搬迁工作,但是,老县城仍然有10多万常住人口。这是一组令人惊心动魄的数字:开县80多万人受灾,18.7万人受淹,8.7万人被洪水围困……”
开县大洪水,至少造成33人死亡、3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6.57亿元。
按理说,三峡大坝上游开县遭受严重洪灾,三峡大坝应该开闸泄洪,降低水库水位,以利于开县的洪水下泄才对。但是三峡大坝在这时候却为了保障发电的需要,在9 月7日22时始,加高了水库的蓄水位。请看三峡大坝运行管理记录∶2006年“9月上旬,长江上游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受干流来水和三峡区间暴雨影响,三峡坝址流量迅速上涨,8日8时出现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最大洪峰60500立方米/秒。为避免三峡机组因水头不足61米而停机,中国三峡总公司及时向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请示,要求从7月22时起,将三峡库水位从135.7米逐步抬升到136.5米运行,洪峰过后,将水位降至135米正常运行范围,经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同意,三峡水库成功拦蓄洪水4.95亿立方米,最大削峰流量3700立方米/秒。”
从这个记录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三峡机组所需要的水头,为了发电利益,三峡大坝在开县洪水期间将坝址处水位抬升至136.5米,比防洪限制水位135米高出1.5米,造成开县下泄洪水的困难。可见,三峡水位的调控,是以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那些纸面上的东西出发,或者是从库区人民的利益出发。
四、汛期的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是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的心头大患
前面已经提到,除三峡水库之外,重庆行政范围内还分布有2730座水库,总库容达37亿立方米。不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20立方米;计算三峡水库,重庆人均拥有水库库容1400立方米。但是在2006年旱灾期间,重庆市的许多水库都不能发挥作用水利工程的作用。
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一致,重庆市的水库大坝也多危坝病库。一遇到暴雨、洪水,人们都指望大坝工程能发挥所谓的防洪效益,然而这些大坝工程非但不能发挥作用,而是成为防洪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的重点对象。一旦大坝发生溃坝,则自然洪水加上溃坝洪水,灾害更加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死于溃坝洪水的人数远远多于死于自然洪水的人数。国家防洪抗旱副总指挥说,一到汛期,他就睡不好觉,只怕大坝发生溃坝。所以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总要三番五次地下达命令,要求水库降低蓄水位,至安全线之下,保证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渡汛。年年如此。2006年也是一样。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以为2006年长江流域会发生大洪水。
对重庆、四川来说,2006年不一样的是,今年汛期,从7月初到8月中旬基本上没有下雨。人们面临的不是洪水问题,而是降水不够的问题——干旱问题。但是几千座水库已经在“汛期”到来之前就已经把水放完,对“汛期”出现的干旱问题无可奈何,也无法发挥水库的抗旱作用。同样,水库对“枯水期”出现的洪水也无能为力,因为那时水库的水位又抬升到最高蓄水位,没有多余的库容可以容纳洪水。而重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枯水期”的大洪水。
中国的许多水库大坝工程都是多目标的工程,比如三峡工程的目标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等,还有保证水库运行的“排浑蓄清”措施,这些目标、措施是互相矛盾的。在水库运行中,这些目标会发生矛盾。由于发电功能直接涉及大坝工程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在运行调度中忽视其他目标的要求,从而发生调度指挥的错误。而这些人为的调度错误必然会加大自然灾害的危害。
多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能发挥多种效益的技术前提是,未来的气候(包括降水和上游来水)是可准确预报的,大坝工程可事先根据天气预报而制作调度计划。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尽管有气象卫星、有高速计算机,准确预报未来的气候(无论是长期、中期甚至短缺)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高估这些多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的效能。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说三峡工程有许多工程效益,能防洪、能增加供水等等。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多年平均降雨出发,从多年平均降雨的时间分布出发,从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出发,从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时间分布出发,推算出三峡工程在理想条件下的最佳工程效益。而从来没有计算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的负面效益是多大。和人一样,大自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大自然并不听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安排,它从不以多年平均降雨量和时间分布曲线来降雨,长江也不以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时间分布曲线来运动。一旦出现2006年“汛期”的干旱,或者是“枯水期”的大洪水,三峡工程就无能为力了。
2006年7月18日起三峡大坝开闸泄洪,是三峡水库运行调度的错误。它加重了重庆的旱灾灾情。2006年重庆和四川省的水库在汛期之前将蓄水全部泄放,也是指挥调度的错误。
作者为工程师,现居德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重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