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兴起是倚靠它强大的八旗军力。随着领土的扩大,满清吸收了部份蒙古人与汉人的势力,对此皇太极另外设立了蒙军八旗与汉军八旗,用以壮大军力并加强管理蒙汉臣民。
到了满清入关后,虽然八旗军人数达二十万,但兵力仍远远不足。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统治,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所以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
绿营完全由汉人组成,编为“镇”、“协”、“营”、“汛”。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主要为步兵,亦有马兵与水兵,由汉人统帅。绿营的官阶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提督全名为“提督总兵官”,统领一省绿营,受总督、巡抚所节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万余到六七万不等;提督之下为总兵,主管一镇的绿营,兵力由两三千到上万不等;再下面的为副将,管理一协的兵力,约数千人左右;副将以下就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统辖的称为营,兵员数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为千总与把总,负责统领一汛,也就是一个驻地,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都有,后来更设有“外委千总”与“外委把总”,设在他们之下。
另外从总督到总兵都有自己直属的绿营兵,称作“标”,如“总标”、“抚标”、“提标”、“镇标”等,大小和协相同。
绿营发展到康熙年间已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兵卒平时分派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令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
在清朝初年,绿营的职责尚只是镇守疆土,但随着八旗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在三藩之乱中,清军就是以绿营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万绿营兵作战。在往后的大小战争中,绿营也是清军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太平日久,绿营内部也开始出现松弛腐化的现象。到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之时,绿营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上阵一触即溃,也是这些战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清庭逐渐依赖如湘军和淮军等乡勇,绿营的重要性也逐渐减弱。百日维新时清政府新编全西式训练的新军,更裁减绿营,自此绿营便等同名存实亡。
- 关键字搜索:
- 绿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