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截千名“高考移民” 再次引发教育公平话题

最近,海南省堵截了约1000名“高考移民”,这个省去年的“高考移民”超过1万人;在山东青岛,16名来源不明的非青岛籍考生被清退。随着高考的邻近,“高考移民”问题再度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近日从清华大学传来消息,一名已经入学1年的河南籍“高考移民”宋某被取消学籍,原因是他的父母在去年高考前托人在青海为他办理了一本假户口,从而骗取了在青海参加高考的资格。
  
  同样,去年海南高考理科状元李洋,也是因为“高考移民”的问题无缘清华,而实际上他的高考分数超过了清华的录取线。“高考移民”出身的“高考状元”,在内地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后来却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并给予了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此事一经报道,有关“高考移民”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论。
  
  由于中国31个省份教育水平不一,中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一直按照不同省份划定不同的分数线,它使“高考移民”这一取巧违规现象防不胜防。人们通过各种办法将户口迁到教育落后地区,这些地区高考录取线较低,“移民”到这里的考生可能有更大的把握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
  
  不过,“移民”考生一旦被查出,报考大学的权利会受到严格限制。海南省今年查出的约1000名“高考移民”,被限制只能报考本科第三批院校,这种院校在中国内地一般处于三流水平。
  
  同样存在“高考移民”的还有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等偏远的、教育水平落后省区,他们吸引“高考移民”的共同“魅力”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低。
  
  除了教育水平发达省区学生到落后省区参考的一种移民方式外,教育水平落后省区的学生到发达省区学习,再回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则是另一种“移民”方式。
  
  “高考移民”现象的存在,以及中国内地在堵截“高考移民”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深入思考。
  
  多数人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不同省区不同分数线的录取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考生人数,下达不同的招生指标的做法,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青年人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平等的积极做法。像宋某这样的学生从河南到青海考试,实质上占用了青海本省考生的升学指标,剥夺了该省考生上大学的机会,“高考移民”是对教育欠发达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侵犯。所以,一般说来“高考移民”在竞争激烈的学校里是不太受欢迎的。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为宋某失去就学机会喊冤:同样是18岁左右的青少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他们认为是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高考移民”的泛滥。
  
  还有不少人指出:造成“高考移民”泛滥的原因,是“唯分数论”的录取方式。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考生的优劣、并且作为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多弊端。“一把尺子”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