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我,白白胖胖却弱不禁风,只好足不出户,与奶奶形影不离朝夕相伴。奶奶的一言一行、奶奶给我的古老的家教,一直铭记在心,并让我受用无穷。
记忆中,奶奶总是从早忙到晚。吃过早饭,奶奶先将室内的桌面、地面、大小物件都抹的干干净净,不厌其烦把那些小花瓶、小镜框、小闹钟擦拭得闪闪发亮。阳光射进一尘不染室内,令人心境豁然明快起来。
接着,奶奶戴上老花镜,开始飞针走线,为全家人缝缝补补、拼拼接接。那时国家物质匮乏、人们普遍贫穷、自然生活节俭,穿戴补丁的衣服习以为常,几乎小孩普遍穿接过袖口的衣服和过滤嘴的裤子(接过裤腿),唯一的区别是补丁缝补的细密和粗糙,而奶奶的针线是自然无懈可击,那些精致细密的针脚总会引来赞叹。
奶奶极爱干净,奶奶的所有新、旧衣物、鞋袜、手帕等等,都如新的一样,毫无污迹。那时的我,经常将没洗干净的手帕与奶奶交换来交换去,奶奶总是欣然接受孙女的耍赖皮,而我则儅仁不让地享用奶奶的劳动。
有时,奶奶还会拿起线装书,旁若无人的大声朗读,可我听起来就和念经一样,没劲透了,只好无聊地面对面的看着奶奶如醉如痴、摇头晃脑的吟诵。儅看到一行清泪泊泊地从奶奶的眼睛里流出时,我立即抢过书,然后扑上去,大叫:“奶奶你哭了,奶奶你怎么哭了?”这时,奶奶才回过神来,放好我抢去的书,开始给我讲故事。故事的内容、人物似懂非懂,早已忘记了。但奶奶说的一段话却一直记得,奶奶告诉我,女人千万不能心存欲望,女人的欲望极易祸起萧墙,女人要安于现状,女人的才能不是体现富贵中的辉煌,而是贫穷中的体面。
不知不觉的,奶奶的这些细小、平凡的忙碌,却让我学会了相同的技能、养成了相近的生活习性,无论如何繁忙,也要保证一个清新整洁的居家环境,远离尘垢和零乱;无论如何贫穷,也要自己穿针引线精心裁剪,让全家人衣着整洁、柩衣新穿。
我与奶奶的祖孙乐,是在盛米的大坛前,每一次准备做饭时,奶奶总是把米从米坛里舀出舀入几次,最后确定所用的米的份量后,不忘抓一把米放回米坛里,并对我说,丰时,每餐每饭省一把,不觉节省带来不足,而贫时,所积之物是不菲的财物。于是,儅一支青筋暴跳的老人手将抓一把米放回坛里,紧接着,一支白嫩细腻的小手也抓一把米放回坛里。如今,我那支白嫩细腻的小手,已开始暴出青筋,但奶奶教我的家训一直遵循不曾遗忘。渐渐的从中体悟到奶奶没来得及对一幼女讲的道理,人从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富贵、贫穷由不得自主;人只能顺从命运,安然面对上天安排,无论富贵、贫穷都会活得恬静、满足、光彩。
听爸爸说,奶奶出生于世家,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从小接受私塾教育,是学做女红、精习刺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千金小姐。可我丝毫看不出任何千金小姐的影子,唯一的痕迹是精雕细琢的绣工,让我羡慕之余也略学一招。
奶奶去世后,家里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明亮洁净,大人孩子都忙于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载沉载浮,尤其在那疯狂的年代,我随着年龄的递增,渐渐的迷失了自我,淡忘了礼教、远离了传统。直到有一天,我得到一本当时是被“批判”的四书五经,略读了这些经典名著,却意外的让我耳目一新,奶奶的身影又在眼前清晰。并使我意识到奶奶的言行,是因受四书五经为教材的中华传统规范教育的结果。特别是那部《女儿经》,“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勤梳洗爱干净,学针线,莫懒身,……,穿衣裳,旧如新,做茶饭,要洁净,……。”奶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奶奶的德行展现了传统教育的魅力,是这部《女儿经》让奶奶那样娇嫩高贵、不思柴米的大家闺秀,从容应对命运中的贫富差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这么好的书,真想据为己有,无奈仅可传阅一天,只好粗读一遍,略记些句子。
再见女儿经时,我已是远离故土的一个母亲,重新细读《女儿经》,更感幼年的我所受的教育多么宝贵、以后的缺教是多么的遗憾,德行的教育是一点一滴、一餐一饭、一事一物中的累积,失去的可能永远的失去了,女儿经成就了奶奶的贤良、勤劳的德行,奶奶又运用中国的传统经典教科书——女儿经,塑造了我的童年,而那短暂的幼儿教育,却让我终身受用,足见中国传统的精华所在
- 关键字搜索:
- 富贵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