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第一次的错失

 2006-04-03 17: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在瑞士巴塞尔采访国际钟表展,世界各地表商与媒体聚齐在这里,由于多次到瑞士出席这个每年一度的钟表盛会,跟一些表商从陌生至熟络,除了谈表,我们私下吃饭,也难免闲聊孩子的问题。

  S说起她小时是一副“牛小姐”脾气,一两岁开始,妈妈怎么义正词严或威逼利诱,小丫头就是不叫“哥哥”一声,两兄妹从小玩到大,现在各自事业有成,她说:“到今天我还没叫过他一声‘哥哥’。”感觉上,她心里有一丝歉疚,但是如她所言,已改不了口,从小直唤她哥哥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称呼,但是毕竟有别。我两个弟弟,30多岁,对我仍以兄尊称;我的老二,从小就把“哥哥”挂在嘴边,即使被老哥欺负,哭闹后,下一秒钟还是“哥”前“哥”后,我觉得这样的称呼是发自内心的,一般父母也这样教导孩子,很少父母会像对S那样没辄。

  这看似小事,却可构成无法想像的结局;想想看,S的哥哥已三四十岁,仍没机会听到惟一的妹妹亲昵地叫他一声“哥”,这不无遗憾。如S所笑言:“我妈即使打死我,我就是不叫一声!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固执?”不错,就是当时不给予纠正,以致留下手尾。

  教养孩子,总面对无数孩子第一次的行为失误。有些父母较不在意于孩子第一次的错,认为可以原谅;一些马上制止,以免星火燎原。对于孩子的各种举动,父母要变得神经兮兮,巨细靡遗地紧迫盯人,见坏就打吗?

  基本上,一次错误行为不致造成不可改变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这种行为经历数月或一两年,持续不断而父母仍不去注意(或像S的妈妈一样对孩子妥协),这样的行为迟早会发展成某些类似的“行为群”,进而定型为“固定的行为模式”。

  S的行为可判为错吗?她们兄妹的关系很好,只是缺少一个所谓“正确”的长幼尊称,以父母当时的价值判断,S是不对的,也即成为她今天这个模式。

  S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在我看来,还不致影响她对兄长的不敬,只是心理素质须进一步塑造。她爱哥哥的程度,不比一般人差,只是“嘴硬”而已。

  有些孩子错误的行为会演变成日后不适当的“固定行为模式”,甚至有碍其成长的独立性,不只扭曲孩子的个性,破坏自理能力和人际的互动关系,也可能打击他的心理功能,直接影响学习表现。

  当发现孩子有持续而特定出现的行为,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