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去了,年还没过完,直到正月十五,风俗上都算过年。
当下,不少异乡打工者都没有回家过年,成了"恐归族"。他们不是不想回家见父母,而是既对回家之路的艰辛感到恐惧,又对回到家要付出的压岁钱(红包、利是)感到恐惧。
对囊中羞涩的打工者而言,派发压岁钱成了一种沉重的烦恼。在中国大陆,春节习俗各地不同,但给压岁钱却是共通的,长辈给晚辈,工作赚钱的给不工作不赚钱的,结婚的给没结婚的。
贫富悬殊
中国人究竟有没有钱派发压岁钱?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
这是在去年一年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1月,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2万亿元;5月,突破13万亿元。不过,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因。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目前已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
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的。
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有钱的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令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了。
可以说,派发大额压岁钱的富人肯定有不少,但更多的是,用不太多的存款作为压岁钱派送,还是有点"心惊肉跳"的。
水涨船高
如今一般而言,给一个压岁钱最少一二百元(人民币,下同),十个就是一二千,姐姐哥哥的孩子,亲戚的孩子,朋友同事的孩子,邻居的孩子,过年给的压岁钱三五千元是寻常事。这对经济实力不强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烦恼的事。
压岁钱水涨船高,年年见涨。人家给多少,自己就得给多少,总不能给少了,少了拿不出手,没面子。然而,多了又给不起。这三五千元,简直是大出血。给压岁钱往往有三怕,除了怕给少了,还有怕漏给,怕给晚了。
送晚辈压岁钱习俗由来已久
过年,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压岁钱也称"过年钱"、"压胜钱"、"压崇钱",意味着镇岁、避邪、去病、祈福,是长者对晚辈的祝愿。
据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为主,钱的正面为吉祥文字,或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
唐朝时期,春节初一定为立春日,宫廷盛行春日散钱,民间尚没有拜年习俗。宋元以后,春日散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
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压岁钱送给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逐渐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100文铜元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
货币改用纸币后,长者喜欢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数目必取偶数,以求吉利。这种将连号钱作为压岁钱送予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新观念
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仅有6%的人认为应该取消压岁钱,绝大部份认为,春节一年一度,象征性地给一份压岁钱而图个热闹还是不错的。
2006年春节来临前夕,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发表《保卫春节宣言》,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压岁"习俗,自有它存在的朴素道理,是一种传统节日的文化。
过年压岁钱
调查还显示,45%的父母会把孩子收到的压岁钱要回来家长耽心的是,过完年,孩子们都有了些钱,于是今天他请客,明天我请客会成为一种风气,更不好的是,孩子们手中有了钱,就会无约束地结伴去游戏机房玩网络游戏。
于是有人撰文提出"不妨用知识给孩子压岁","送压岁钱不如送书,书是精神,钱为物质,过年提倡移风易俗,若用精神压岁,品位提高了,便也和某些陈规陋习诀别"。
问100个孩子,要压岁钱还是要书?恐怕99个要压岁钱。孩子们喜欢过春节,能收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压岁钱是原因之一。孩童的天性就是"玩",就是欢乐,压岁钱能比书带给他们更多的欢乐。
有了压岁钱,可以买计算机,可以假期旅游,可以交学杂费,可以上英语班……当然也可以买书。
上月去大连,发现一家银行推出"小鬼当家卡"。五彩缤纷而充满童趣的"小鬼当家卡",是第一张为中国儿童提供专业理财服务和知识的银行卡。
过时的储蓄罐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儿童理财的需要,不少孩子已经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但孩子的账户一般都由父母保管。给孩子鱼吃不如教孩子捕鱼。
在父母给予的上限金额内,"小鬼"可自由支配"小鬼当家卡"中的金额,如此能从小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念,颗解基本的理财常识。理财会给孩童带来乐趣。这是不错的压岁钱市场。
BBC
- 关键字搜索:
- 透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