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毕宾客之事也)乃出游于观之上,(观宫门外阙周礼所谓象魏者也)喟然而叹.言偃(yan)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此谓三皇五帝时大道行也)与三代之英,(英秀谓禹汤文武也)吾未之逮(dai 及)也,而有记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习也修行也睦亲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谓大道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言力恶其不出于身不以为德惠也)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言用礼义为之选也)未有不谨于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孔子家语》)
这段话,看出孔夫子的由衷感伤。因为私,人类道德下滑的可怕;因为私,人类思想的复杂之至。如此,夫子感怀先人,感伤今人,力兴礼以治天下,安百姓。流露出夫子仁德心怀的一丝无奈。不过,无可奈何一掠而过,夫子还是满怀信心的,耐心的论述礼治。又看出了夫子仁德胸怀的宽广。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同 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zeng – 拴着绳子的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入世的贤哲,遇见了出世的觉者,就是这样的感受。这是有为与无为的区别。尽管孔子是干着尽善尽美的事情,但是,毕竟是有为。
这段的背后,可以窥见道治与德治的分野。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是道治治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修身的一种体现。他不是为了治而去修身,是蛭
- 关键字搜索:
- 治者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