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但使愿无违”的陶渊明

 2005-12-19 23:5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对国家社会胸怀大志,曾自许‘猛志逸四海’。但他身处乱世却有志不得伸,只做过几个小官,在作官时期,他常勉励自己守“真”守“道”,期望自己的言行合乎一个圣人的标准。就在他担任彭泽令的期间,因不愿戴冠束带迎接官品不佳的督邮,‘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陶渊明,选择挂冠解印而归回田园。

当时他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序文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这意味着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意味着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他甚至在饥饿的驱使下向人乞食!一代文豪苏东坡读到他的《乞食》诗也不禁为他感到悲痛!

但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像的磨难中,他却始终无怨无悔、安贫守道,他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自我期许,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担忧。可见渊明对自己是了解透彻的;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浮沈,心中无法宁静,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对他而言,‘违己’甚于‘饥冻’。于是,为了做一个尊贵的‘人’,他舍弃世俗的虚名,选择隐居务农,回到山林的怀抱,回归生命中真实的自己。

可见,现实生活的苦难并不会挫折一个有智慧与决心的人。陶渊明的勇气令人佩服,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热切地想寻求生命的价值与自由,一般人很难在利益当前做出抉择。身处乱世,举世皆浊,陶渊明能不同流合污,不卖灵魂,尊重己志,选择挂冠求去以无愧我心。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