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地的报纸只有大量关于哈尔滨市人民感谢党和政府送去饮用水之类的报道,但是,稍有常识的人对由于停水给老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极度窘迫则完全不难想象。人们不仅需要饮用水,食品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其他的正常家居生活都离不开水。当前的哈尔滨正值隆冬季节,停水也给千家万户的取暖带来了麻烦。
据外国记者从当地发出的报道,近两天来,离开哈尔滨的水、陆、空交通都是一票难求,有钱人纷纷逃离城市,而普通百姓只得困守城中。作者衷心的希望冰城的毒水危机尽快结束,祝愿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哈尔滨一夜之间由一个美丽的冰城变成一座人心惶惶的毒城,是由于松花江上游的一家石油化工厂爆炸所致。吉林石油化工厂的爆炸事故,使得一百多吨苯、硝基苯等致癌物质进入了松花江。哈尔滨附近的松花江江水的苯含量超过正常容许值的一百多倍。停水四天,能否彻底消除这一污染对哈尔滨人民的健康带来的威胁还不得而知。同时,根据科学家们的分析,苯和硝酸苯同时还带有挥发性,目前对松花江流域空气中本的含量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还没有测试和报道。
这次事件看起来似乎十分偶然。因为爆炸是一种生产事故,本身就带有偶然性。如果吉化不发生爆炸,就不会松花江水污染的事件发生,也就不会有哈尔滨停水事件的发生。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样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实属必然。
当然,由于有关方面没有披露相关的资讯,我们对吉林化工厂爆炸的原因和性质无从了解,也不便猜测。但是,这家化工厂的生产涉及大量的剧毒致癌物质是肯定的。松花江是数千万人民的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的水源。中国政府爲什么要把这样一座危险的工厂建立在数千万人民的水源附近?在工厂建设之前和建成之后,对于可能发生的爆炸事件以及爆炸事件对下游人民用水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没有制定有效的防范预案?根据这次事件的结果来看,政府显然没有充分的准备。因此人们指责这次事件的发生带有必然性并非没有道理。
为什么将吉林化工厂建在离水源附近的地方?想必稍有工业常识的人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石油化工厂是耗水大户,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尤其是大量冷却水。将其建在离水源近的地方能够节省大量的基本建设费用和日常的运营费用。这正是几乎中国所有的大型化工厂都建在离水源近的地方的原因。由此看来,在可能出现的水污染和节省基本建设费用之间,此座化工厂的设计者和批准者选择了后者。这是这种态度,为酿成此次哈尔滨毒水危机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这次事件也反映出了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想方设法降低建设成本是中国追求经济增长的一个普遍使用的方式。在这一增长方式下,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安全等都变成了次要的因素。长期以来这种对高速经济增长的追求已经在中国的工业布局上留下了大量隐患,吉林石化引发的事件只不过是这类隐患的冰山之一角。
问题是,大量的就业压力又使得地方政府除了追求增长之外看不到其他的出路。没有高速增长,失业人口的持续增长不仅仅会完全压垮地方财政,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治安的急剧恶化,甚至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中国各级政府的官员们虽然看到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恶果,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任何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药方。今天,哈尔滨一夜之间由冰城变毒城;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同样会发生一夜之间由花城、水城、山城变毒城的事件。
中国官方对资讯的控制也常常使得这类事故的后果更为严重。吉林石化的爆炸事故是十一月十三日发生的,一百多吨有害物质流入松花江是一个很容易观测到的现象。但是,具有四百多万人口、百分之九十的水源来自松花江的哈尔滨市直到十天之后才被迫向公众公布事情的真相。在十天之间,在从污染源到哈尔滨市之间的数百公里的松花江流域,究竟有多少人已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被污染的松花江水尚不得而知。中国政府这种醉心于控制资讯和新闻媒体,置人民生命安全与不顾的行为与他们在口头上提倡的民本新思维毫无共同之处。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胡少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