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地下招生者:干三个月就够吃上一年

近日,记者在与一位人称“地下招生者”的交谈中,得知这个夏天他的收入应该在8万元左右。这位专门帮别人托关系找门路上大学的人终于等到了收获的好时节。 

  这位人士在湖北除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外,还业余从事“招生工作”。高考分数出来后,通过各种关系介绍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初次见面后,家长们留下了考生的姓名和高考分数后就走了,接下来,他便开始释放能量。 
  ■干三个月够吃一年 

  “一个夏天三个月下来,一般可以赚个五六万,好的时候可以赚个十来万。基本上干好三个月可以够吃一年了。”刘中(化名)笑着对记者说。

  刘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下招生工作者。在县城里,刘中被人称为“万事通”。近两年,他招生的“生意”越做越大,高考分数不够如果想读大学,只要找刘中,就可以解决问题。前提是出钱!

  刘中原来在一个县级市做招生代理,后来招生规模大了,去年他还在省城里设了个办公室。把办公室设在了省政府的后院,许多家长对他的办事能力深信不疑。 

  刘中首先要将考生的名单提供给他手里的关系学校,学校根据他提拱的名单去省招办提档。依照这样的操作程序,考生就有了合法学籍。 

  刘中坦言,有些家长虽然怀里有钱,但是苦于没有关系,拿着钱找不到“门道”。换句话说,就是钱不知道往哪处使,因为不管是学校还是招办的人,一般不敢直接收考生家长塞给他们的钱。

  而像他这种长期跟学校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地下工作者介绍的学生,学校才敢放心大胆地收。他透露,目前招的学生主要是独立学院这一块。据了解,全国已有 233所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其中湖北29所,数量居全国之首。武汉地区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已有10多万人,约占全省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0%。 

  ■地下招生市场巨大

  据一项调查显示,对普通家庭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最看重,特别是高考,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地下招生工作者的存在,满足了家长需求。而私下收黑钱的学校大开绿灯,更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像刘中这样的地下招生者,在家长、招生办、学校一条龙的利益链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按他的话说是“谁也离不开谁”。

  刘中在这个行当已经干了4年,今年是第五个年头。目前他的规模越做越大,每年通过他手里进入高校的考生有1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独立学院和二级学院,他说正规的本科院校的机动指标越来越不好弄了。

  刘中并不满足,他说像他一样的地下招生工作者在湖北有很多,他的规模其实微不足道。 

  “独立学院的专科5000元至1万元,本科2.5万元左右。”这是他开出的价格。“这个收费不算高,一般的家长都能接受。”

  他告诉记者,他对每个学生收的费用不是太多,所有环节打点完之后,已经所剩无几了。“我主要以量取胜,办完每个学生保证能赚1000元就行。”

  刘中告诉记者,凡是他经手的事都办成了,考生都顺利进入了大学。对此,家长们虽然花钱也愿意。 

  ■被腐蚀的是教育公平 

  每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开始前夕,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都会相继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录取审批程序,严禁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或个人介入招生工作,严禁避开省级招生办擅自违规录取考生,未经生源所在省级招生办办理录取手续的考生一律不予学历电子注册。

  通知出台后对部分“招生中介”有所震慑,但在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市场回报作用下,地下招生工作者依然活跃。

  毋庸置疑,地下招生工作者利用手中的关系网,满足了部分考生上大学的愿望。但毕竟满足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如果严格按照教育公开、公平、公正而言,地下招生工作者的存在,腐蚀的其实是教育公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卫兵教授认为,高招中地下招生工作者的存在,说明有人利用招生工作进行权力寻租。一些人利用各种关系,把一连串本应由“高招办”完成的工作变为中介的“社会化服务”,招生计划和录取通知书经过非法中介一倒手,就变成了钞票。

  能否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考环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育公平是针对全体公众而言的,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需求而牺牲了全体公众的教育公平。可以肯定地说,对于惩治招生腐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党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态度历来是明确的,特别经过近几年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招生的各个环节更加透明、公开、规范。

  地下招生工作者能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 


(市场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