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北京的舆论,一方面为中国能够花费巨资收购美国大企业而自豪,不乏狂热民族主义的论调;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中国还应该继续韬光养晦,有所节制,不要因小失大,挑这个时候为“中国威胁论”火上加油。当然也还有舆论批评美国把政治力介入到正常的商业活动当中,中国外交部亲自出面强调这一点。但是他们忘记,中国即使加入了WTO,也不许外资掌控中国电讯与金融行业所属企业股权的50%以上,理由不就是涉及国家安全吗?难道中国有国家安全问题,美国就没有?人民币升值成本减少一般认为,中海油提出的收购价格很有吸引力,因为185亿美元高过美国自己公司雪夫龙的 163亿美元。中海油之所以如此勇猛,除了国家和母公司的融资支持外,还应该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如果如同传言般,人民币将在这几个月内升值,那么实际成本就减少许多了。
如果的确有中国的国企成功收购了美国的大企业,也不知道中国企业文化与美国企业文化的冲撞会产生什么结果,不会有什么“一企两制”的神话出现吧?结果如果不是把企业搞垮,也会倒退。
中国国企上市为了圈钱而正当中国国企“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收购美国企业的时候,也有中国企业急于把股权出售给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还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命脉企业,那就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政府愿意如此“卖国”,其中自有隐衷。
众所周知,中国的国有银行因为是其他国企的债权人而坏帐高企,技术上都已经破产。因此虽然经过剥离坏帐与其他数字游戏,仍然不能得到华尔街的认同而在美国上市,特别是中国人寿爆出上市丑闻之后。因此唯有拿到“一国”之下的香港上市。当然,香港投资者对“中国概念”也小心翼翼。六月上旬在香港上市的“神华”,是煤炭电力概念,以目前中国能源短缺,应该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但是市场反应平淡,上市第一天就跌破底价。六月底上的中国远洋航运公司(中远控股)反应更差,第一天上市也跌破底价。中国国企上市就是为了圈钱,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不信任而导致中国股市崩盘,需政府不断注资托市,资讯自由下的香港投资者,自然也不会轻易上当。
当然也有例外的是六月下旬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得到热烈欢迎,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央为交行在香港上市注入30亿元人民币,以抵消部分坏帐,但是更重要的是总部在英国的汇丰银行控股公司在去年以接近17.5亿美元入股19.9%的交通银行股权。认购交通银行的香港政商名流不讳言因为信任汇丰而认购交行。根据规定,两年后汇丰还可以入股交通银行到四成股权。去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平安保险,也因为汇丰在上市前后入股近两成而为投资者所欢迎。但是远高于市值的认购价,导致有小股东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出质疑,担心汇丰太看好中国的发展。
中国国有银行挟洋自重由于交通银行得到热烈认购,其他银行为之眼红,在纽约、伦敦上市困难重重而董事长张恩照却因贪污被捕的中国建设银行遂赶紧让美国银行入股,6月17日,双方达成协议,美银以25亿美元入股建行9.9%股权,并且在五年内有权入股19.9%股权。这是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外资最多的一次,而且价格比汇丰认购交行便宜,说明中国急售之心。建行不但引入美银作策略股东,也引入新加坡的国营淡马锡控股公司,以14亿美元取得中国建设银行5.1%的股权,并计划该银行上市时,再投资十亿美元入股。如此一来,淡马锡与美银将拥有基本相同的股权。本来美银反对淡马锡入股,为何最后会同意,还不得而知。而中国银行则有意引入瑞士银行,甚至德意志银行或苏格兰皇家银行。总之,中国的国有银行纷纷以“挟洋自重”为时尚。
这些外国投资机构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而入股,但是在可以见到的未来,不可能拥有中国国有银行的控股权;换一句话说,他们无法取得银行的决策权。中国声称外资入股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如果大股东拒绝改革,继续腐败,而且一再承担国有企业的坏帐,这些外资也无可奈何。中国政府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分行一再刁难,却欢迎他们入股国有银行,目的就是把他们拖下水。一旦中国出现金融危机,这些外资银行就要有难同当、共同救国了。
(台湾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凌锋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