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中文作家笔会成都讨论会:向刘宾雁先生和所有海外流亡人士致敬
2005 年4月23日下午,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和成都草堂读书会,在市中区一家茶楼联合举行了“刘宾雁先生与《不死的流亡者》”专题讨论会。与会者共40余人,其中有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在蓉的全体会员王怡、陈墨、李亚东、殷明辉、汪建辉(廖亦武因外出缺席)等人,著名学者肖雪慧女士、作家冉云飞、诗歌评论家杨远宏,成都“草堂”读书会、成都“野草”文学社的部分成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讨论会上,与会者带来了他们收藏的刘宾雁先生的各种著作,举行了“刘宾雁作品展示”。会议还向大家赠阅了由郑义等人主编、在国内自费印刷的刘宾雁先生八十诞辰纪念文集《不死的流亡者》。
读书会成员吴先生作专题发言,介绍了刘宾雁先生在50年代、80年代及海外流亡生涯中的写作历程,及部分海内外作者、学者对刘宾雁的研究和评价情况。并重点评介了刘先生的《在桥梁工地上》、《人妖之间》、《第二种忠诚》等三部作品。
随后,李亚东、冉云飞、王怡、杨远宏等人相继发言。李亚东介绍了在89年后的国内大学中文系教材中,刘宾雁先生是如何被压缩直至“消失”的过程。并对刘宾雁先生的写作达到的道德成就表示了敬仰。冉云飞对80年代的报告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并介绍了谢泳先生未能出版的关于80年代报告文学的研究专着。王怡在发言中回顾了刘宾雁的名篇《第二种忠诚》对自己的深刻启蒙,并阐述了自己对“忠诚”和“流亡”话题的理解,他认为每一个在极权主义制度下坚持自由思想、在言论禁锢中尝试反抗的知识分子,其实都是流亡者。监狱是过于拥挤的流放地,而监控、言禁、各种政治压力与迫害,则使大多数的人们倾向于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在人群中、在日常状态选择流亡。而一个精神上的流亡者如果不起身而行,开口说话,最终的命运就是在未来遭遇肉体上的流亡。杨远宏先生则在发言中强调了对极权主义和共产党政权决不宽恕、决不妥协的决绝姿态,和对国家、民族、人民等概念的弃绝。
杨宏远先生的发言激起阵阵掌声,也由此引发了之后激烈的反驳和争论。王怡认为杨先生的发言对待国家、民族、民众和传统有一种危险的虚无主义倾向,和一种类似于共产党的对于“无菌状态”的膜拜。随后,引起大家对刘宾雁先生、李慎之先生的抗争“是否彻底”及如何评价这种不彻底的热烈讨论。冉云飞、李亚东等人质疑杨先生的观点是一个思想上的罗伯斯庇尔。也有两位朋友为杨先生的观点辩护。对其贵族式的决绝姿态表示了认同和敬意。
《不死的流亡者》一书的作者之一陈墨先生、殷明辉先生,在发言中对刘宾雁及89年六四屠杀后的流亡人士表示了敬意。在会上,与会者还热烈讨论了报告文学和刘宾雁先生的作品、及当前廖亦武等人的纪实性写作在文学上的评价问题,刘宾雁等80年代报告文学作家群和当今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比较,以及80年代报告文学与当前《中国农村调查》等作品的比较问题,不同的“忠诚”、不同的对 “国家”的界定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话题,流亡和逃亡之别以及陈奎德先生在《不死的流亡者》一书中提出的“苏武还是摩西”的话题,等等。
讨论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在主持人的动议下,全体与会者起身、鼓掌,以这种方式向81岁高龄的刘宾雁先生和一切因为自由和尊严而流亡海外的中国人致敬。
2005-4-23
转载自:http://www.penchinese.net/chengdumeeting.htm(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