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眼里:这些个变成“海带”的中国“海龟”

美国《洛杉矶时报》 北京时间4月3日

36岁的李益敬(音)2002年拿着硕士学位从法国回到中国之后进入了政府机关,月工资只有200美元。现在已经开办自己公司的李说:“这点钱在北京根本就不算钱。我的工资全部用在房租上了,而为了吃饭和支付水电费,我只得吃积蓄。”他的经历是不少“海龟”的缩影。

据估计,在过去的20年中,有多达60万中国人到国外留学,其中16万人选择了回国。这些人被称为“海龟”,也就是海归的谐音。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以至于他们现在获得一个最新称呼--“海带”,也就是从国外归来之后长时间待业的意思。

“海龟”MBA靠教英语谋生

凯文·王曾经认为,他征服中国市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拿着威斯康星大学MBA学位,他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活之后选择了回国,当时他可谓是踌躇满志。但是,王在2002年的回国已被证明是一场失败。在因特网上频频投出求职简历之后,等待他的都是杳无音信,于是,他不得不降低了自己根据美国MBA平均工资水平制定出的4万美元年薪的薪酬要求。在两年的不成功求职过程中,他甚至不得不以教英语来谋生。

不久前,他找到了一份年薪1.6万美元的保险公司的工作,对此,他觉得这算是好运气。他说:“我觉得我真的必须找份工作干干。当然,没有实现我预期中的目标是很难过的。”

求职路上屡次碰壁

许多中国雇主称,那些“海龟”往往傲慢自大,对薪水的要求不现实,而且,他们以为只要回国就可以迅速升迁到高层职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导致了他们在求职路上屡次碰壁。在香港为一家跨国银行寻找人才的艾迪·翁先生说很多拥有欧美金融学位的“海龟”要求的薪酬是每年5万美元,而许多银行提供的薪酬顶多就是 5000美元。

北京人才服务中心经理马新军(音)说,他认识的一位“海龟”现在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年薪只有6000美元。这个人当初辞职出国留学,学成回国之后又找到原来的单位求职,结果他得到的是他出国前的岗位和出国前的工资水平,似乎他留学是白费力气。

“是自己跟不上趟了”

许多手持MBA或者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的“海龟”现在已经充斥着中国的人才市场,原因之一是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原因之二是文化差异。许多“海龟”抱怨说,欧美的大学教育学生必须要直率自信,但是这种个性特点在中国经常是行不通的。

此外,他们远离中国的这几年也使得他们对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变化缺少了解和适应。另一位“海龟”高杭(音)在中国读完大学之后,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留学,两年下来拿到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硕士学位。2003年,他回国之后给自己开出的年薪要求是7500美元。但是,给他最大的震惊还不是这样低的薪酬要求都很难实现,而是北京变化太大了。他在自己家附近开车走了一圈,结果竟然迷了路。他说:“英国社会已经相对稳定,而中国仍然在高速发展,因此,如果你离开一阵子,你就会发现自己跟不上趟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