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之死 上海交大教师去世引发讨论

(中央社台北五日电)“不知天堂是不是也有人学习电路?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上海交通大学一名讲师日前因病去世,他的死引发讨论,因为这名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师风师德深受肯定,却因为没有论文,在五十七岁去世时,仍只有讲师头衔。

新华社报导,晏才宏三月十二日死于肺癌,三天之内,上海交大校园的BBS塞满上千篇学生的悼念文章,学生甚至出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在师生关系日渐淡薄的中国大陆,这种事显得稀奇。晏才宏的可贵之处在那里?

报导说,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若以世俗眼光,他不能算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

据报导,在上海交大电子资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准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他上课时总是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中国的大学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晏才宏却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也有人指出,在中国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大学实际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重科研而轻教学”,例如不久前,广西一位二十五岁的年轻教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但是教龄却未满一年。

报导说,“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晏才宏生前有人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回答“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晏才宏的想法不以为然,指出中国成千上万的大学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一定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当前中国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

报导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