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道德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求道于广成子,留给后人一个“道”字:“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见黄帝着《阴符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
老子李耳五千言,深奥难懂,但题为《道德经》明确点明“道德”二字,通俗传世。
孔夫子问礼与老子,老子告知“仁、义、礼”是人类道德递降的产物,“大道废,有仁义”,孔丘不能理解,但极为向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自己定位于道与德之下的“仁”,孔丘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他要求学生首先在道德上身体力行,做到之后,才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在人际关系上给学生提出具体而平易的规范:
“弟子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
出:则悌(出去待人如兄弟);
谨而信(谨言慎行,守信用);
泛爱众(广泛地去爱大众);
而亲仁(重点亲近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以上都做到,若还余有精力),
则以学文(用以上的规范做基础,才能谈到学文化)”。
以这种教育观,三千弟子中决没有有学无德的秦桧,严嵩;绝培育不出9.11杀手、人肉炸弹、德国纳粹盖世太保、中共便衣警察或红卫兵及9.11人类灾难幸灾乐祸的没头脑的假民族主义愤青。
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纯粹用道德来衡量:
“雍也可使南面(仲雍可以作国王)”,东里子产善于润色文章,子贡善于经商,子路长于军事,宰予可以从政、作官。但孔子不以才智而以道德排名,而德重在于行,七十二贤人中排名第一二的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孔子称赞颜渊说:“一箪饲(用小竹篓当饭碗),一瓢饮(用瓢当水杯),曲肘(?)而枕之(曲肘代替枕头),在陋巷(穷胡同),人不堪其忧(别人会忧愁不已),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颜回不改乐观人生)。贤哉回也!”可见孔子对道德精神因素的重视。
中华文化所要求的气质与风度:
“文质彬彬(文指外表,质指本质)”
“温(和)良(善)恭(敬)俭(朴)让(礼让)”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而不是梳头、抢勋章、斥记者、带钢盔,俗不可耐,杀气腾腾。
2、重和谐
太极图是中华文化中的宇宙模型,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平衡而和谐,与斗争哲学相反,不是消灭对方,控制对方。《素书》中所谓“同类相依,同难相济,同声相应,同道相成”。
3、重包容
佛教亡于印度而传于中土,中华对西方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今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