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大陆假记者横行霸道

 2004-11-25 22:1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海特派员黄绮芳报道,去年,来自新加坡的公关陈瑞在上海为一家高级酒店举办宣传活动。这是他到上海以来所接过规模最大的生意。看到多名记者出席他精心策划的新闻发布会,令他感到既兴奋又有成就感。

当天,一名记者热情地向他搭讪,表示将给予该活动显著的报道。

几天后,为了收集剪报,陈瑞按照该记者名片上的资料,打电话给报社,愕然得到“没这个人”的答复。他觉得有点不对劲,但想到上海地广人多,记者跳槽并不新鲜,所以就耸了耸肩,没去追究。

没想到,大约一个月后,他接到酒店的投诉电话,说一名出席过宣传活动的记者到酒店白吃白住,还累积了大笔开销。

那名“记者”,就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给他假名片的男子。

“他自称是高级编辑,从互联网上下载别的记者的文章,再把自己的名字签上去当成是自己的署名。”陈瑞向本报忆述当时的情形时,还感到有点愤怒。

原来,这名“记者”声称认识该酒店经理,表示要入住该酒店。由于当时酒店经理正在度假,代经理姑且先让他住了下来。不料,该名男子越住越“爽”,后来还带了朋友来吃喝玩乐。代经理觉得事有蹊跷,要他结账退房,他却耍赖,硬指酒店经理让他免费入住。代经理为了息事宁人,情急之下只好放他走。

酒店经理回来后,果真表示不认识这名男子。倒霉的代经理唯有偿还该名骗子积累的账单。

行径如同黑社会

这仅是中国“假记者现象”严重性较轻的案例。

近几年,中国屡屡出现有人假冒记者行骗的案子。《了望东方周刊》报道,单在今年,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就取缔了21个非法记者站、查处了8名假记者。当局估计,目前还有100多名记者逍遥法外。

这些“记者”非常“专业”,不但有记者证,还设有记者站,行径却媲美黑社会。他们一般借揭发腐败为名义,勒索“受访”的企业。企业因担心得到负面报道,只好对他们又塞香烟又塞钱。但是,这些“记者”叫价可是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

据报道,山西最近取缔的北京《警视专刊》山西记者站时,惊然发现这个“新闻单位”设有“债务清欠部”、“打假维权部”、“制作室”、“策划部”,甚至“护卫队”。“记者”除了“采访”,还帮人讨债、收保护费,假记者都在北京的总部受过擒拿和格斗的训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媒体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以及责任越来越大,因此成了一些人借以谋利的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接受《了望东方周刊》访问时说,人们对媒介寄予的希望越高,说明社会制度本身尚需完善。“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给假记者的生存创造了一定的空间,也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有者指出,目前给“车马费”(一般从200元到300元不等,约40至60新元)邀请记者采访的“行规”是造成假记者轻易得逞的因素之一。一名自称周士君的网民在人民网发表看法说:“假记者们之所以能不虚此‘骗’……就是因为作为记者吃不掏钱饭的机会太多的缘故使然。诸如有的庆典或大型会议,到场的记者不仅可以混个‘肚圆’,而且临走还能捎带些价值不菲的纪念品,甚至以‘交通费’或‘车马费’的名义揣上个沉甸甸的红包。”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许多记者都持有通过采访换取好处的不正当心态。他说:“这里有个‘跑场子’的说法,就是形容一天采访好几个活动,以收集更多‘车马费’的行为。”

对许多外国公关而言,为了确保宣传顺利,给“车马费”是无奈但必要的做法。陈瑞说:“给车马费的风气已被滥用,成了变相的‘买版位’,这无疑对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发展有害无益。中国政府应该逐渐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公共关系行业才有健全的发展空间。”

(早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