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随笔:《BJ单身日记》之随想

有了孩子以后,看电影成了难得的享受。但是上星期,仍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看刚刚公映的《BJ单身日记》续集:理性边缘。

因为,喜欢电影的上集,喜欢小说的续集,因为,曾经有过布里吉特一般的周末,整个晚上等着电话;还曾有过不仅没有人打电话、连可能打电话来的人都没有的周末。

英国是布里吉特的故乡,她"屡战屡败"的爱情生活、她的自我怀疑、她在事业上的挣扎、她的孤独、她的体重、以至于她的内衣选择,都曾经在一代英国女性心中引起共鸣。

"布里吉特",也就成了当今英国单身女性的代名词,"布里吉特现象"不仅普通的英国人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说长论短,还成了社会学家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

电影中有不嫁之女,生活中自然也有不娶之男。现阶段,英国单身男性的人数已经悄悄地胜出。婚嫁年龄段的英国人中,男性更有可能被"剩在货架"上。

敬而远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统计数字,30岁-39岁之间英国男性的总人数为390万,其中被列为"单身"的有165万。据统计,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单身汉"人数的最高纪录,仅仅与上一年相比,就增加了50多万。

而同一年龄段的女性人口总数虽与男性大致相当,但被列为"单身"的只有127万。也就是说,在婚嫁年龄段的英国人当中,单身汉的总数要比单身女多出40来万。

对"布里吉特"们来说,这个数字或许能带来稍稍的安慰和希冀。但是,开始选购婚纱仍然显得为时过早。

因为,自从1970年代以来,英国单身家庭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在英格兰和威尔士,30%的家庭单位为单身家庭,仅仅与10年前相比,就已经增加了26%。

2001年,英国举行婚礼的总数下降到了1897年以来的最低点(国家统计局数字)!

显然,今天英国的布里吉特和本杰明们,对婚姻是敬而远之。

信任危机

男婚女嫁,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平常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步调快捷,人们更需要有伴侣的倾听、互助。

单身女性的偶像布里吉特也不例外。影片中,布里吉特在和男友马克交往几个星期后,走在伦敦的皮卡德利广场,浮想联翩。但是,布里吉特不是在路边商店的玻璃窗中审视自己的大腿和小腹,也不是在为自己即将失去的独立和自由而担心。布里吉特幻想的,仍然是每一个女孩子都曾经有过的梦想:洁白的婚纱!

但是,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也正是因为现代生活的繁忙和竞争的激烈,才使得人们没有时间结交异性,没有精力培育爱情。

一个在电视行业就职、事业颇为有成的女友说,现代人独身,还与当今社会普遍的信任危机有很大关系。

布里吉特不再相信本杰明能够信守白头偕老的诺言;本杰明不相信布里吉特能够忘我地相夫教子。因此,布里吉特们只好继续攀爬事业的阶梯,为自己挣饭票、攒退休金;本杰明们则继续去酒吧、球场消磨时光或是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和爱好。

至少,不做任何承诺,也就不会有失意的痛苦。

指手画脚

单身生活如此普遍,英国又是一个如此崇尚个人选择的国家。单身,本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社会主流的承认。但现状是,布里吉特和本杰明们仍然频繁地成为保守势力攻击的对象。

每每听到单身二字,仍会有不少人啧啧嘴、摇摇头,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愿牺牲事业,不愿放弃自由,不愿为家庭、为社会作贡献……仿佛,单身,成了一大部分社会问题的根源。

每每读到此类评论,联想自己单身时的感受,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总是,单身的人,已然没有了倾听自己心中酸甜苦辣的伴侣,最不需要的便是别人的指手画脚。

就我个人而言,二十几岁时,单身充满了乐趣,有自由、有朋友、有刺激,就连失恋,都可以被称作"人生的体验"。那时,单身曾经是当然的选择。

问题是,习惯了一人世界之后,很难再妥协、让步,更难接受那些如自己一般单身久了的异性。后来,单身,就成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结婚已经四十多年的公公婆婆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二十多岁时,收到的最多的请柬是婚礼;三十几岁,最多的请柬是孩子的受洗;六十来岁时,是下一代人的婚礼;再往后,就是葬礼了。

一个人去喝喜酒,尚可与伴郎或伴娘套词,一个人去喝百日酒,尚可自我解嘲。但一个人去参加葬礼,在我想象中,应该没有多少乐趣。

一人世界,既没有羁绊、也没有拖累;两人世界,必然有一定的妥协;三人世界,必须作出更多的牺牲。选择的权利,应该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BBC报导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