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如今西安城仍号称历史名城,其实连“历史名片儿”、“历史名线儿”都不见了,至多有大雁塔和小雁塔两个“历史名点儿”以及零散的大明宫、兴庆宫、青龙寺等历史遗址保护点,谁还能直观地把现在的西安城和比它大7.5倍的唐代长安城相联系呢?回顾一千一百年前这段惊心动魄的野蛮拆迁,祭悼无辜士民的悲惨境遇,铭记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的国殇,对我们还是大有裨益。
一
建筑是无字的丰碑,是文化遗产的载体。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到极盛期的荟萃之地,代表当时建筑最高成就的优秀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整个城市布局严谨,街衢修直,殿堂宏大,楼阁栉比,有皇城、宫城、里坊及东西两市,即使不计大明宫,城区面积已达83.1平方公里,比50平方公里的北宋开封、元大都和60平方公里的明清北京城都大,是公元6-9世纪东亚乃至世界第一大城,也是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起点和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
从城市规划而论,唐长安沿用隋大兴城的“创制”规划,一反秦汉以来“面朝后市”的布局,将宫城、皇城居中偏北,更突出周天之内群星环拱紫微垣的思想,强调宫廷不与民居区域混杂。整个城市以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严格对称划分,城内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全城道路形成方格网状,将城内分割为五类面积大小不等的109个坊和2个市,平面如同围棋盘,呈现出整齐划一、秩序均衡的壮观风貌,成为城市布局演变的新起点。
从建筑环境而论,长安东西17公里、南北40公里的开阔平原以龙首原作为自然分界线,形成东南高、西北低和北部平展、南部起伏的地势,隋唐规划者利用六条冈阜高坡地形布设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皇家宫殿最高,衙署厅堂次之,重要寺观和贵官住宅又次之,它们大都占据高地,与一般下层民居有着鲜明对照,这种高低错落的立体轮廓使建筑空间布局更为庄严宽敞,使冈原地理环境犹如一条条横卧的游龙,定位居高临下,选址地设天造。
从建筑组群而论,唐长安的居住庭院和宫殿、寺观、衙署的廊院,在传统的四合院基础上进而组合发展为相当复杂的组群布局,院落重叠并纵横双向扩展,构成参差错落、变幻莫测的群体建筑。如章敬寺建造有48个院落,4130余间房;西明寺有10多个院落,4000余间房;慈恩寺有几十个院落, 1899间房。这种大规模的建筑组群构成有层次、有深度又富有变化的空间,犹如一幅展开的中国手卷画,使人在一连串建筑序列中走向艺术审美高潮。
从单体建筑而论,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的大明宫含元殿,其遗址经几次考古测量推定为面阔11间,进深4间,横架结构,带有周围行廊的重檐建筑,是3.2平方公里宫城中的最高点,仅“龙尾道”就长约70米,单体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部净跨达10米,与现存中国最大木结构建筑明长陵 恩殿和故宫太和殿面积相等。而麟德殿南北纵列复合三殿面积达1.23万平方米,在尺度与体量上足可容纳下两个北京故宫太和殿。
从建筑形象而论,唐西内太极宫承天门五个门道宽度分别为8.5米、6.4米、6.2米,明清天安门五个门口则分别为5.25米、4.43米、 3.83米,从门道结构的跨度比例可推算出两者的形体高度,如果说天安门建筑形象已十分雄伟,那么承天门的建筑形象应更加巍峨壮丽。尤其是大明宫含元殿左右以飞廊连接的东翔鸾、西栖凤两座阙楼,高出地面15米,整体采用雉门形制,比故宫午门东西二阙距离大出一半,伟岸高峻,气势非凡,成为“盛唐气象”的象征。
从建筑类型而论,唐长安城垣门阙、宫殿楼阁、离宫行馆、府邸住宅、寺院道观、园林造景、别墅亭池等均有自己的特色,建筑类型成熟完备,据考古发掘的单座平面造型式样就有一字形、丁字形、六角形、日字形、山字形等几十种,像翰林院长方形的五座厅堂遗址,西市的毗连圆形建筑遗址,都使人想见建筑类型的多样变化。此外,外旁廓城有近8公里长的复道夹壁,许多建筑内还有暗室“复壁”,皆超出了人们的一般想像。
从建筑艺术而论,唐长安建筑造型艺术比起后世宋元明清各代,远为简明秀拔,其色调淡雅明快,屋顶舒展平远,一些大的纪念性建筑“以木为瓦,夹纟宁漆之”;或“铸铜为瓦,金粉涂之”;已知使用的琉璃瓦绿、黄、蓝诸色繁多,大理石莲瓣柱础宏大,铺砌花砖打磨光滑,屋脊鸱吻弯弓高直,斗拱毫无繁琐堆砌,平整雄厚的台基和干栏式基座分别使用,仅兴庆宫遗址出土的莲纹瓦当就有73种之多,琳琅满目,变化多样,可谓神工鬼斧,巧夺天工。
如果说唐长安能为中国古代文明充当一种独特的象征,或为人类建筑文化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市规划气势恢弘,多重格局博大开阔;二是文化品位极高,造型高大构思精奇;三是建筑艺术精湛,变化无穷交相辉映;四是建筑成就辉煌,雄浑屹立别具一格;五是文明内涵丰富,精神理念与物质技术紧密结合。这些特点既具有浓郁的中原地域文化风格,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色彩,巅峰之作比比皆是,堪称同时代世界建筑中的创造性杰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历史遗产的脉络与进程。
- 关键字搜索:
- 在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