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黄河大铁牛因资金短缺横卧荒野遭锈蚀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这样一篇关于蒲津渡的课文:宋朝年间,泛滥的黄河将铁牛冲没于河底,一位名叫怀丙的老和尚应征负责打捞,他派人驾驶两艘装满泥沙石块的大船,停泊于铁牛沉没之处,下水用绳索固定铁牛之后,再把船上的泥沙铲入河中,利用浮力吊起铁牛,拖回河岸……关于黄河铁牛的传说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人的注意力。然而令人们痛心的是,国宝重见天日后的保护工作,却进展得如此艰难。记者2月14日在蒲津渡遗址看到的依然是铁牛横卧荒野的破败景象。

  1991年,国之珍宝---黄河大铁牛的完整出土,全世界为之震动。在随后的几年中,关于如何保护大铁牛的方案,被文物专家和有关人士不断提起,1999年,数度论证之后,铁牛提升工程终于开工。然而由于资金的原因及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设计方案进行了更改,原先预算追加,工程几经反复,中途甚至还出现了工程被承建方转包出去的咄咄怪事。目前,四尊铁牛已被原地提升11米,离开了先前由水浸泡的潮湿环境。然而,提升仍旧不能摆脱铁牛锈蚀、剥落的命运,“年复一年的氧化、风蚀,我们的国宝黄河大铁牛,现在是一年更比一年‘瘦’了!”这是记者日前在新近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山西永济进行采访时,听到的最无奈的感慨。

  虽然已是“七九”天,蒲津渡遗址公园还笼罩在寒冬的萧条之中。2月14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偌大的遗址公园,没有一个游人,几个导游正在景区大门口聊天。院内除去碎石就是黄土,偶尔也能见到几株杂草,就像一个静待民工返回继续施工的建筑工地。“瘦身”的四尊大铁牛被密实的铁架包围着,若想看清楚牛的神态还得费些周折。透过铁架,记者看到,大铁牛雄风虽在,然而斑驳的锈迹,还是给它们平添了几分破败之相。当地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资金的缺乏,铁牛出土至今,只请过武汉钢铁学院的一位教授给其中一尊做过除锈、抗氧化处理,耗资十余万元,到现在也过去七八年了。而在提升的过程中,原先围绕在铁牛四周的铁人、铁山、铁柱等物件,均被临时搬迁到了原址的对面,同时被搬迁的,还有原先铺设在铁牛脚下的古代黄河堤坝的石头,它们将在保护工程再次复工时复原。保护工程完成之后,“铁牛还是原来的铁牛,堤坝却不是原来的堤坝了!”同行者中有人惋惜地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蒲津渡遗址景点内涵的不完整性,来此游玩的外地游客尤其是散客,常常将赏黄河铁牛当成“免费项目”。作为永济旅游“六点一线”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蒲津渡遗址距离普救寺、鹳雀楼风景区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虽然交通十分便利,但是仍有不少路过此地的游客,只是在遗址公园外远望一下,真正买票进门的客人屈指可数。景区工作人员也听过不少抱怨,花15元去看几块“大铁疙瘩”不值!“永济最有看头的东西,目前身处的就是如此尴尬的境地!”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据知情者透露,蒲津渡遗址的门票收入维持当地文物部门、遗址工作人员的日常办公经费、工资开支尚且吃力,根本无力筹措高昂的铁牛维护费用。自铁牛出土至今,用于保护的费用已近6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下拨300万元,省计委划拨100万元,运城市政府筹集100万元和永济市文物部门的贷款100万元,这距铁牛提升工程全部完工仍有400万元的缺口。第二家施工单位因为费用的问题,只做了铁牛底座地基的加固工作之后,就离开了工地。记者发稿前夕,该人士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追加的200万元专款,已经打到了建设单位的账户上,但应由省文物局负责落实的200万元的经费还是没有着落。

  在采访中,不少知情人表示,只要资金到位,工程年底完工不成问题。当地旅游局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铁牛提升工程全部完成之后,游客可以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观看铁牛,合影留念。因为人的手上有油脂,而铁人、铁牛则正好能够通过游客的抚摸来达到防锈的效果。这倒不失为一个最省钱、最原始、但又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只是我们不知道,200万元的资金缺口能否如期补齐,铁人铁牛还得在风吹雨打的露天下忍耐多久。我们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游人能在蒲津渡遗址看到拆去笨重铁围栏的铁牛由铁人牵引着,静卧在夕阳之下,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


山西晚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