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白领的杭州楼市观察

我是年轻的女孩,年轻现在已经不再是我骄傲的资本而是我处于贫穷状态的标志。每月三千多元的收入既使不吃不喝也不能让我到公交车相对方便点的地段买上一个平方。
    
  以我这样的资质、职业、收入、社会地位都买不起一个我看中的二手房,我因此深刻地怀疑,这个房价背后大有问题。所以,无论是酷热的正午,还是飘雨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楼盘与楼盘之间的身影,都成了小区门卫把我当成自己人的原因。两年多了,我厌烦了媒体反反复复“泡沫论”“崩盘论”的论证与质疑,看够了专家没完没了的经济理论分析。对于我这么一个普通的购房者,我要用一种民间方式,用自己粗浅的生活经验来关注自己要买的楼盘。
    
  每周,我都去中介看看是什么人在卖房
    
  要买房,从此我去房产中介公司如同去超市,成了每周必修的功课。对于我来说,逛街就是逛房产中介,我的理念是多方撒网,重点捕鱼。看中的房子太贵,能接受的价格位置又不满意。而在反复的看房中,我产生了种种警觉。
    
  有一家中介公司带我去看过景芳新五区的一套1998年的二手房,5年过去了,那房竟然还是毛坯,房东始终不爱露面,由此我断定那是一个炒二手房的人,这样的房子,我不买,所谓的买就买错就是指和这种人打交道。
    
  还有一家中介公司带我去看相隔两地的两套房子,竟然是同一个房东。由此我知道,那个家伙也是个投资客,所以这样一来我反倒没当初急了,我捏着手里不多的钱耐心地等杭州的二手房价应声而落,但应的是什么声,我还不太明了,反正我坚持自己对那些房源性价比的怀疑。
    
  每晚,我都要去高层公寓数着到底有几个窗口亮着灯
    
  比较了远郊房产的性价比,我决定还是买市区房。特别是我心仪已久的那些看上去现代感极强的小高层。每天晚上,我都会散步到一些小区,沿着街,我一栋楼一栋楼地走过去。入夜,于万家灯火之中,我总是幻想着自己能成为哪个窗口中的风景,那种对房子的渴求在这个时候变得异常强烈。
  在黑夜的路灯下,我拿着小本子,趿着拖鞋,一幢楼一幢楼地数过去。从建国北路到东河附近的新社区里,哪些楼里有多少窗口是常年没灯的我一清二楚。这么好的地段怎么会没人住?!随后的一段时间,我改变观察对象,分别看那些窗口有没有装窗帘、有没有装空调、阳台有没有晾衣架,通过对种种生活迹象的观察,我知道了我喜欢的几个楼盘的空房率。而这样的空房率让我觉得有点吃惊。如此黄金地段、优良环境,却少有人居住。是价格太高,无人问津?还是炒楼的都未脱手?制服笔挺的物管说,我们的楼盘早都卖完了。问及附近的中介公司,中介小姐看了看我,尽量保持她的耐心说:“这个地段的房子可能不适合您,临河的要将近8000元/平方。”我也尽量吞咽下自己“吃不消”的表情。可随后的几个月,我一直都关注着这些新社区亮灯的比率,并未见有多大的变化。我不关心是谁拥有它的产权,也不想看专家的分析点评,我没有多少经济学理论,但是我知道空房率是楼市泡沫的一项指标。
    
  和门卫套近乎是我的一种观察方式
    
  学会杭州话,和老社区的门卫、阿姨套近乎这是我用来进行民间预测时的一个手段。新社区可以通过数灯光看入住率情况,判断购买的可能性大小。可老社区就很难看出来了,以前租房子受过中介公司的骗,就学会了自己怎么在老社区里找房子。用杭州话到门卫、闲在家里的阿姨们那里套近乎,通过他们就能摸清社区谁家的房子要出租房,谁家的房子要置换,谁家房子是空屋,老社区里还是他们的消息最灵通。我堆着笑脸,和马大嫂们沟通,赢得她们的同情和理解,为我多打探一点房源信息。
    
  自从我成为民间房探以后,我发现我整个人的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我会把散步改成了探楼,骑着车溜达在我所关注的每个新社区,路灯下,我扶着车,忍受着来自高尚住宅里保安人员猜疑的眼光。如果夜行街头,遇到居民楼我都条件反射地去数数有多少亮灯的窗口。我不是城调人员,也不是市调人员,也没有经济理论指导,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可笑,这么认真负责地做着民间调研的工作,其实我咬咬牙也可以按揭一套二手房,可我就是不甘心像前几年的香港人一样,一辈子都是在给李嘉诚打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